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7)
期刊文章(46)
学位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7)
地方风物 (31)
地方文献 (3)
红色文化 (2)
文化溯源 (2)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24)
2013(11)
2011(7)
2008(5)
2005(4)
2004(1)
1998(4)
1993(2)
1990(2)
1983(1)
按来源分组
抚州日报(8)
香港文汇报(1)
江苏高教(1)
观察与思考(1)
韶关日报(1)
辽西商报(1)
石家庄日报(1)
经济与管理研究(1)
洛阳日报(1)
读者(原创版)(1)
光明时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不应是约束
作者:刘根生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光明时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不应是约束
坑遗韵——江西乐安坑村调查随记
作者:彭明瀚  来源:文物天地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建筑  古建筑  美术考古  美术考古  江西省  江西省 
描述:坑遗韵——江西乐安坑村调查随记
乐安坑加强文物保护宣传
作者:邹春林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乐安县坑管理局经常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向村民宣传文物保护知识,不断提高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图为近日该局工作人员在向村民宣传文物保护知识。 
不需自助式 应是程式
作者:马田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教学软件  学习者  自助式  软件失效  软件市场  教育软件  学习过程  教学特色  学习特点  学习方式 
描述:不需自助式 应是程式
秦腔渊纪闻
作者:李继祖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秦腔  中国西部  研究工作  研究线索  剧种  历史  汤显祖  长安  形成  起源 
描述:对秦腔的历史作一点研究工作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很有意义的。多年来对秦腔的起源和形成的历史看法不大一致,有说它是源于周秦兴于汉唐,有说它不过只有二百余年的历史。长议短论,众说纷纭,但都是为中国西部这一古老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可贵的研究线索。
坑艺术特色研究
作者:王春阳  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坑村  坑古村  民居建筑  传统建筑  天人合一  明代  地方特色  罗汝芳  书法艺术  坑书法 
描述:局合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数以百计的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其中保存完好的匾额400余幅;大多数建筑物上都有雕刻、绘画、书法等。
不需自助式 应是程式
作者:马田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不需自助式 应是程式
“阶级”与“品”、“品度”
作者:鬼今  来源:领导文萃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品度  各类人群  剥削阶级  中国史  王安石  士人  贵族  封建  习惯  标准 
描述:辖地,皇亲国戚在里面作威作福,享受特权。
晚清古文研究——以陈用光、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四大古文
作者:柳春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古文  桐城派  声音现象  曾国藩  古文教育 
描述:成为古文家研究的对象。而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南士人试图以古文的气势来挽救桐城文章的空疏,强调文与“事”的结合,但终是在古文、骈文内部进行调整,未能找到与时代新事物相称的古文艺术形式,难以像韩愈那样在文体、文学语言等方面作出新的开创,因而也没有为古文发展开辟出新道路。本文研究对象是晚清语境中的古文,主要指晚清桐城派和湘乡派古文。论文将晚清古文看作一种社会现象和一系列历史事件,以陈用光、梅曾亮、曾国藩和吴汝纶四大古文圈子为中心,考察它们的形成过程,分析古文圈子内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认为晚清古文进程也是桐城派古文从江南传播到全国、由兴盛走向衰亡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与不同地域文化有冲突,也有调和。本文强调古文产生的地域文化语境,分析新城、阳湖、岭西、湖南等地域学术传统,新城的经世致用传统,阳湖“合文章经训为一途”,岭西和湖南重视学术与政治事功的可行性,湖南又有楚辞文学传统,这些对古文发展有重要影响,进而对晚清古文作出新的阐释,得出新结论。通过细致考察晚清古文思想及理论产生的具体语境,得出与以往研究成果不同的看法。论文在阐释梅曾亮“因时”理论时,与他关于“真”、“境”的认识结合起来,认为“因时”并不是说文学反映时代,而指的是“人”在现实中所坚守的人格独立。以往对曾国藩古文思想和理论的研究,或是单独进行理论分析,或是与其作品相结合,本文将曾氏古文思想和理论置于其士大夫之学以及人生事功进境中研究,认为其古文思想和理论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古文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曾氏实现其事功和人生境界的重要方式,进而阐明了曾氏古文思想和理论的形态特点。道咸时期都下古文中的“归有光现象”和晚清古文理论中的声音现象是晚清古文发展中两个主要问题,但未引起人们重视。论文重点探讨了吴敏树进京与都下“归有光现象”产生的历史语境,并将这一现象背后的“日常伦理作为叙事对象”这一问题置于韩愈以降的古文发展中予以考察,分析它对晚清古文的影响。就桐城派和湘乡派极为关注的古文声音问题予以研究,分析声音内在于古文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认为这一问题的完善和发展是晚清古文日益艺术化的重要原因,也使得晚清古文社会实践功能日益减弱。本文就晚清古文研究非常薄弱的环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就吴汝纶与清末古文教育展开论述,分析清末教育对于古文发展的影响,重点考察以吴汝纶为代表的古文家他们在面临古文困境之时为发展古文教育所做的努力,而这一努力最终是失败的。认为吴氏反复强调《古文辞类篹》的价值这一判断在清末具有象征意义,而清末古文家他们在学堂教授古文的新方法、教科书等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国文、语文教育有重要启示。此外,关于陈用光、吴...
李纪恒在红河州调研时强调主动融入滇中城市实现发展新跨越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纪恒察看石锁高速路锁龙寺立交桥建设情况。 [本报记者 雷桐苏 摄] 本报讯(记者 谭晶纯)12月5日至6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纪恒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就学习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加快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强调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代会精神的热潮,主动融入滇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