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329)
期刊文章(4407)
会议论文(78)
学位论文(3)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809)
地方文献 (7)
才乡教育 (1)
文化溯源 (1)
非遗保护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5462)
2013(206)
2012(263)
2011(255)
2010(226)
2009(220)
2008(238)
2007(217)
2006(186)
2005(186)
按来源分组
语文学习(15)
语文教学与研究(8)
中小学管理(6)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5)
现代教学(5)
吉林教育(3)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1)
中国美术馆(1)
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1)
让中职语文课堂活起来
作者:李启玲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中职学生  教师  语文素质  阅读习惯  中职毕业生  语文能力  语文基础  学习兴趣  王安石 
描述:改变这种现状、使中职的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爱上语文呢?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理解学生;最重要的是相信学生,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把
营造语文课堂的“静”界
作者:安建忠  来源:新课程(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学生  独特见解  语文教学  营造  学习环境  陆九渊  语言文字  读书  新课标 
描述:宋儒理学大师陆九渊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语文课堂追求一种"静场""静读""静思""静写",让动静相宜,才能真正地让学生产生独特见解,闪现灵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效能
作者:赵正大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提问  语文课堂  学生发展  著名学者  陆九渊  陶行知  挑战性  布鲁纳 
描述:一.明确课堂提问的能力层级 通常阅读能力分为五个层级: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
让民俗文化浸润语文课堂
作者:殷风云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俗文化  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  文化浸润  小学语文  语文教材  王安石  爆竹  民间习俗  民间风俗 
描述: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人们欢庆春节的一系列民间风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属于典型的民俗文化。语文教材中有
追求语文课堂的一种“静”界
作者:雷鑫亮 曾扬明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  学生思维  独特见解  音乐  陆九渊  气氛  教师  休止  詹天佑 
描述:学大师陆九渊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所以,语文课堂追求一种“静场”、“静思”、“静写”,让动静相宜,才能真正地让学生产生独特见解,闪现灵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再谈疑案“莫须有”:“莫须有”应是“恐怕有”
作者:张贵民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莫须有  应是  恐怕有 
描述:景,充分考虑语义流变,动态分析前因后果,认为“莫须有”一词的初始含义应是“恐怕有”,同时对“岳飞之死”整个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李浩和他的烘焙课堂
作者:王者蒿  来源:中国烹饪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  烘焙  俄罗斯  西伯利亚  家庭 
描述:所谓“艺术都是相通的”,这句话在李浩身上得到了正宗诠释。 出生于河北保定的一个文化家庭,李浩从小耳濡目染,打下了深厚的绘画功底。为了实现成为一名真正画家的梦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背着画夹,穿越西伯利亚,奔往俄罗斯,列宾的俄罗斯,托尔斯泰的俄罗斯……
开发学生潜能 构建高效课堂:小学数学教学应是开放的活动过程
作者:刘从礼  来源:新课程导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培养学生  动手操作  多元智力理论  充分发展  课堂  数学知识  教育环境  认知环境 
描述:能的开发,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一、营造认知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浅谈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作者:徐岸慧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提问  学生思维  教师  语文教学  班主任  陆九渊  课堂气氛  提问技巧  引导  语文课堂 
描述: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不止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
让虚假的美丽远离语言课堂
作者:朱华东  来源:师道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  语言  美丽  虚假  《泊船瓜洲》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  王安石  学生  教师 
描述:近日,我听了一位教师向学生讲授宋代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这首诗。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想象体会。[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