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亮工的诗歌研究
-
作者:魏瑾瑾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亮工 心迹与行迹 诗歌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
描述:在清初满族统治下的生存状况。第三章解析周亮工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周亮工戎马案牍之暇,不辍吟咏,其诗歌浸润与流动着他的心血。其个人咏怀诗,渗透着现实遭际的纹理,承载着内心的悸动,流露出他内心丰富复杂幽微
-
李觏诗歌研究概述
-
作者:欧婷婷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诗歌研究 诗歌研究 述评 述评
-
描述:李觏是北宋初期的优秀诗人,是江表诗人的典型代表,其诗歌创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起到过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其诗歌价值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正确、充分的认识.通过对李觏诗歌评价的评述,可知李觏诗歌的研究意义.
-
试论李觏诗歌的思想内容
-
作者:罗春宏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个人情怀 个人情怀 送别诗 送别诗 赠答诗 赠答诗
-
描述:李觏的诗充满了他个人情怀的抒写,有对亲情的动人抒写,有对友情的真挚抒写,有对内心寂静愁怀的大胆歌吟。李觏的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情感世界,也是他全部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论王安石诗歌中的“唐音”
-
作者:郑陶凌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唐音 复归
-
描述:论王安石诗歌中的“唐音”
-
论戏曲意象的多重审美功能:以《牡丹亭》中“柳”意象为例
-
作者:陈小凤 来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戏曲 牡丹亭 牡丹亭 柳意象 柳意象 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
-
描述:戏曲秉承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精神,重视意象创造,具有独特的美学神韵。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了以牡丹亭为主体的意象系列,本文将对作品中柳意象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与人物形象塑造及剧情建构的独特作用进行论述,并探讨其对舞台效果营造的特殊功能。
-
论华夏古典悲剧《牡丹亭》叙事范式的审美表征
-
作者:张鹏飞 来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古典悲剧 古典悲剧 叙事范式 叙事范式 审美表征 审美表征
-
描述: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始终笼罩着虚幻的、慰籍的、凄凉的审美情韵。
-
闺阁风情至情丽人:《牡丹亭》杜丽娘人物审美分析
-
作者:袁学群 来源:群文天地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杜丽娘 审美分析 风情 人物 至情 《西厢记》 中国戏曲
-
描述:<牡丹亭>是中国戏曲的经典之作,自汤显祖创作之后就南北传唱,时人有其令<两厢记>色减之说.近几年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又引起了大家对昆曲欣赏的热潮.<牡丹亭>中杜柳两人的情让人感叹,使无数少男少女心旌荡漾.他们两人的爱情至今传唱,杜丽娘的形象更是打动了万千人的心.
-
闺阁风情至情丽人——《牡丹亭》杜丽娘人物审美分析
-
作者:袁学群 来源:群文天地·百家讲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压抑的,但是这种压抑只是一种潜抑,她内心虽然向往爱情但是这种向往并不是明显的,不是一种外向的显露,而是一种深藏于心的梦。她的梦承载于那些古代的文学诗歌中,她懂得那些情的美好。这对情的领悟体现
-
"诗眼"探微
-
作者:高永利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眼 王安石 诗歌 词旨 修辞效果 诗词鉴赏 苏轼 增损 北宋 元代
-
描述:"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句:"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其实不论"诗眼"还是"词眼"都是写诗词时的"炼字",又因诗词本一家,后人把"诗眼"与"词眼"合成"诗眼".
-
理趣诗拾零
-
作者:潘洪刚 来源: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之涣 飞来峰 鹳雀楼 引人入胜 理趣诗 诗歌 杜甫 刘禹锡 绝顶
-
描述:在琳琅满目的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现择录一二,以飨读者。【例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