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大年治学特点试析
-
作者:黄仁国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史学 历史研究 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 大年 关注现实 史学研究 中国近代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描述:讲话、学术活动中所提炼出的刘大年治学特点,很好地反映了刘大年的学术风貌。薛莹(刘雪英笔名)老师在白寿彝先生身边工作十七年,是白寿彝先生晚年学术工作的得力助手。她写的《白寿彝先生的学术风格》,于解读白先生的论著中寓有自己的观感,严谨而富有情感。龚书铎先生于2011年11月不幸病逝。杨共乐、张昭军、邱涛三位先生以凝练的笔触,高度概括了龚先生的学术人生,是对这位卓有贡献的著名教授辞世期年的深切缅怀和祭奠。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中国现当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刊热切希望学界同仁更加关注和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之研究。
-
试析郭沫若对《周礼》态度的转变
-
作者:付瑞珣 来源:郭沫若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郭沫若 《周礼》成书年代 《周官质疑》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描述:其对《周礼》成书年代的看法更为复杂。本文以时间为尺度,细心考察郭老的专著中有关《周礼》的材料,发现郭老对《周礼》的态度是动态的,其历程大体可用冯友兰先生的“信古·疑古·释古”来概述。而这一历程则是郭氏的学术理路与近代“周礼学”史的内在发展互相交织的体现。
-
齐国罪人孟尝君
-
作者:谢元鲤 来源:管子学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尝君 齐国 王安石 罪人 列传 黑社会 社会精英 养士 政治家 试析
-
描述:耳,岂足以言得士?”孟尝君究竟何许人也,本文试析孟尝君其人。
-
试析《牡丹亭》当代不同改编本之异
-
作者:李月云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当前最为大众熟知的昆曲《牡丹亭》版本,无疑首推白先勇先生一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和江苏省昆剧院排演的精华版《牡丹亭》,而稍早一些的上海昆剧团陈士争版《牡丹亭》,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演出后,一时之间传遍全球的场景,或许也仍活在众多昆曲迷的记忆里。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尝试对《牡丹亭》的几个改编
-
试析李渔的戏曲语言理论
-
作者:丁放 来源:安徽新戏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语言 李渔 《牡丹亭》 《笠翁十种曲》 戏曲理论 《风筝误》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闲情偶寄》 宾白 戏曲创作
-
描述:清代的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李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艺术家,他编写的《风筝误》、《比目鱼》等剧本,称为《笠翁十种曲》,在当时的舞台上风靡一时,他的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其《闲情偶寄》里的词曲部、演习部),则表明了他对戏曲艺术的精湛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对当时剧坛有很大影响,就是
-
陆九渊哲学中道的含义试析
-
作者:焦克明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陆九渊哲学中道的含义试析
-
试析朱熹陆九渊工夫论及其异同
-
作者:赵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熹工夫论 陆九渊工夫论 工夫运行 仁 诚 心和理
-
描述:有关。为学工夫即所谓《大学》的“八条目”,而克己则是朱熹最为推崇的刚健工夫。三大工夫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铺就了一条由学者到贤人最终成为圣人的修习路线,是由外而内再向外化育的。朱熹缜密的哲学体系可见一斑。对于陆九渊工夫,笔者以为陆学工夫实则是以“发明本心”为内核,即本体即工夫,直指人心,简易明了,其他一些具体的工夫皆以此为中心而运作,工夫细目之间没有必要的传接关系。通过对朱陆工夫的分析,可以看出,两家之学在工夫的基点和目标上是相同的,均是以复性的方式,通过对天理的体认,获得天道人道的合一,最终成圣。但是朱学工夫像一条长线,而陆学工夫则如同一个圆点,这与二人的学术渊源(对儒家正统的认可以及对儒学经典的解读)、对儒学核心概念“仁”“诚”的理解不同有着密切关系,推及究竟,工夫上的差别是朱陆对儒学本体的认...
-
试析“熙宁新法”的行废
-
作者:李达三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中期 熙宁 改革设想 地主阶级 土地占有 财政危机 中央集权 土地兼并 统治者
-
描述:试析“熙宁新法”的行废
-
李觏管理思想试析
-
作者:宇文举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经济生活 个体行为规范 中国封建社会 市场经济活动 正心 规范行为 功利主义 生活秩序 内在人格 市场活动
-
描述:宋代管理思想的另一意向。剖示李觏管理思想是有益的。
-
试析王安石变法中的矛盾
-
作者:童丽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续资治通鉴长编》 财政收入 吕嘉问 青苗法 财政困难 《宋史》 封建社会结构 三司条例司 土地兼并
-
描述:相易,邑人便之”,受到时人称赞。但后来变法为什么遭到朝野人士的一致反对呢?北宋重要的官员多为进士出身,应该说他们还是比较关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