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试析《牡丹亭》与理的冲突融合
作者:王楠楠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与理冲突  与理冲突  融合  融合 
描述:作为16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没有起伏跌宕的人生无法完成最好作品的创作,其人生中的激情与消况,梦幻与现实的矛盾都融入到其作品中,在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牡丹亭》中,其与理的变化跌宕起伏,本文
浅析《牡丹亭》中的欲与爱情
作者:韦杨建  来源:芒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杜丽娘  牡丹亭  牡丹亭  爱情  爱情  柳梦梅  柳梦梅  汤显祖  汤显祖  至情  至情  性爱  性爱  女主人公  女主人公  欲望  欲望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描述:动在人的内心深处的对于异性、对于情欲的追求。
论汤显祖“唯”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韩勤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唯”论  至情  “临川四梦”  “汤沈之争” 
描述:一步的深化。
论吴炳《邮记》传奇
作者:殷亚林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炳  邮记》  艺术成就 
描述:吴炳是明末剧坛的代表人物,有"粲花五种曲"传世。其中,《邮记》一剧得到了吴梅先生的高度赞誉,但学界目前对其仍缺少基本关注。该剧在思想内容方面不出晚明主流,然亦有其特点;在艺术表现上则取得了很高成就
“三共鸣”,应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
作者:周玉娥  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文本  “三  ”共鸣  文化传承 
描述:针对课堂教学偏重感性、愉快、热闹的倾向,笔者提出“三”共鸣的主张。作品、老师、学生情——“三”共鸣,应该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有课堂结构优化的基础。“三”共鸣,有利于
晏殊在唐宋词转型过程中的史地位
作者:宋华 郭艳华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唐宋词  士大夫  艳情  七十年  冯延巳  雅化  性爱心理  发展历程  创作 
描述:宋朝建立的最初七十年间,词坛颇为沉寂。文人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策的鼓舞下,纷纷"学而优则仕",注意力更多的集中于对新政权的体认和参政议政热情的蓄积,因而即便在统治者鼓励士大夫饮宴享乐的社会风气下,文人也更热衷于创作与理想抱负相关的诗文,而不愿创作被五代亡国之君大力抒写过
论《珠玉》中的“香”意象
作者:张秀珍  来源:安康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珠玉  《珠玉      闲适  闲适  尚雅  尚雅  诗意  诗意 
描述:审美追求。
晏几道、秦观的比较研究
作者:高莹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几道  秦观  比较 
描述:全面的比较研究。全文共从三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文章从晏几道、秦观的身世经历及性格特征进行比较。他们生活在相同的时代并具有相似的性格特点,这一部分的论述是为下文二人作的比较做铺垫。其次,文章从二人
晏殊的理性阐释
作者:欧光伟 王庚云 刘霖  来源:大江周刊(论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理性  人本主义  女性 
描述:“宰相词人”晏殊开创了北宋婉约风,其具有理性的创作色彩,以有限的生命长度来体察无穷的宇宙,体现了对命运强烈的关照,此外,晏殊充满了对女性形象的理性认同,提升了自身的精神内涵和创作境界。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十月浓“”上演
作者:暂无 来源:南昌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艺术中心大剧院。 青春版《牡丹亭》在剧本取舍上,重点围绕一个“”字,被称为中国版《人鬼情未了》。白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