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02)
报纸(71)
图书(7)
学位论文(5)
会议论文(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16)
地方文献 (45)
红色文化 (12)
地方风物 (7)
宗教集要 (4)
文化溯源 (3)
才乡教育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59)
2013(36)
2012(40)
2010(39)
2009(31)
2007(40)
2006(19)
2005(26)
1999(19)
1993(9)
按来源分组
美术观察(9)
美术大观(4)
文艺争鸣(3)
诗选刊(3)
社会科学战线(2)
科教文汇(中旬刊)(2)
中国油画(2)
船舶设计技术交流(2)
艺术教育(1)
花城(1)
从王安石青苗法制度设计本身看青苗法之得失
作者:罗鸿韵  来源:青年与社会(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常平新法  制度设计  得失 
描述:方面均有问题,再加之其他外在原因,其在施行后期走向“害民”以至于“败国”,亦是势之所向。
晋江90后小伙作品 入展王安石奖书法展
作者:暂无 来源:晋江经济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记者_吴道淼 本报讯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王安石奖”书法作品展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晋江市书法家黄加忠草书作品、陈静行书作品入展。 其中,1993年出生的安海才俊陈静是晋江市首位入展
从上海到香港:南来文人易文的作品初探
作者:黄淑娴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香港文学  长篇小说  五六十年代  电影公司  电影作品  女主角  香港文化  温柔乡  电影资料馆  来文 
描述:出版
设计知识:观念与流变:东亚目录学视野中的中国工艺史文献
作者:朱彦  来源:新美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工艺史  设计知识  目录学  文献  考工记  书目  中国传统  中国古代  周礼  著录 
描述: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经典图说丛书》4选印的典籍.当然,随着近年设计史论的发展,营造类、制度类的一些文献如《清代匠作则例》、5《中国历代考工典》6等文献辑录也逐渐纳入专业研究的视野.
写师生之间的真情: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1》教学设计
作者:潘文彬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老师  班主任  刘绍棠  学生  同学  情境导入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文章  事例 
描述:记在心,难以
谣俗谱
作者:孙郁  来源:书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乡土散文  沈从文  贾平凹  乡土文学  刘绍棠  作家  废名  作品  孙犁  声音 
描述:民俗学的概念没有确立前,学界对乡间民风习俗的描绘,称之为谣俗。我自己喜欢这样的称呼,可惜它没有延续下来。谣俗这个词,有一点动态的感觉,声音和色彩都有,内在的东西更广,同样形容一种事物,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集句诗词三百首》序
作者:宗廷虎 李金苓  来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词  集句词  楚雄师范学院  王安石  回文诗  文天祥  现当代  作品  相结合  发展期 
描述:一数月前,徐元先生来信称,他选注的历代《集句诗词三百首》已经完成,约二十多万字,"请求"我们为他写一篇序言。还说:"因年老体衰,再加老眼昏花,能够达到这样的规模,可说已是鞠躬尽瘁,尽了全力。"徐先生是我们尊敬的学识渊博的长者,以耄耋之
谈谈中国古典诗词的化用手法
作者:薛胜元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化用  创作手法  二度创作  古典诗词创作  句子  文人创作  中国古典诗词  辛弃疾  晏几道  作品 
描述:文人创作时,根据表达需要,常常对前人诗文中的语句加以变化,变成自己的句子,这种创作手法就叫化用。化用重在借"意"而引发读者的联想,给作品带来较原诗句更加深远的意境。可以说,化用属于二度创作,只要化用
《资治通鉴》差点被毁版
作者:浮云  来源:晚报文萃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宋神宗  宋哲宗  唐末五代  厚今薄古  宋代前  王安石  作品  序言 
描述:宗已逝,宋哲宗
元代隐逸画家王蒙《青卞隐居图》研究
作者:贾峰 屈健  来源:美术观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蒙  元代  创作背景  作品  黄鹤  明代  空间分割  皴法  评价  技法 
描述:图冠以"第一"的评价中.不难看出《青卞隐居图》在山水画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一、创作背景《青卞隐居图》作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那时,王蒙已是第二次隐居黄鹤山中.他一生都在隐逸与出仕之间做着思想斗争。在黄鹤山中隐居二十余年后,他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