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看中西生死观
-
作者:周园园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牡丹亭 生死观 生死观
-
描述:作品诞生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分别赋予了这两部作品"彰显人文精神"以及"反封建"的独特现实意义。也正是因为这种植根于不同文化的迥异的生死观念及其折射出的历史现实,成就了两部作品抒写爱情又超越爱情的深刻。
-
谁的游园惊了谁的梦:听昆曲《牡丹亭》
-
作者:张一凡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昆曲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
描述: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作为古老的剧种昆曲是否还能带给人古典的审美感受,还是说已经渐渐被人淡忘。昆曲《牡丹亭》无论是作为戏文还是戏曲都有它独特的美好之处,等待人们发现与欣赏,尽管剧种可能已经古老
-
《牡丹亭》的电影传播
-
作者:宋洁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游园惊梦 游园惊梦 戏曲电影 戏曲电影 传播 传播
-
描述:》戏曲艺术的舞台影像,电影的记录功能是一种重要的保存手段,也是传播的基础,两部电影对于戏曲《牡丹亭》起到了高浓度传播的作用。第二章主要分析戏曲电影中运用电影镜头(如长镜头、蒙太奇镜头和特写镜头
-
《牡丹亭》中说澳门
-
作者:王充闾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王充闾
汤显祖游览了澳门
年轻时赏读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看到第二十一出《谒遇》处,僧人唱道:“一领破袈裟,香山辡里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接着道白
-
《牡丹亭》中的春意象
-
作者:杨秋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春 春 杜丽娘 杜丽娘 惊梦 惊梦 寻梦 寻梦
-
描述:《牡丹亭》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曲作品之一,历代文人都对它做了各个方面的研究。但是在《惊梦》和《寻梦》中出现了大量有关春景的描写。从对春景描写的运用中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手法,来表达主人公
-
《牡丹亭》中的身体叙事
-
作者:管允 来源:青春岁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身体 身体 灵魂 灵魂 肉体 肉体 情爱 情爱 情至 情至
-
描述:作品更加饱满、美好。
-
牡丹亭中春犹在
-
作者:刘瑞兰 来源:北京青年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就要上演第600场,自2007年首演至今,一部驻场昆曲能面向4万多名观众,也是戏曲界一个不小的成就。
-
从传统到“青春”:昆曲《牡丹亭》传播现象分析
-
作者:梅不寒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青春版 牡丹亭 传播
-
描述:世的《牡丹亭》,是如何从舞台走向大众媒体、从中国走向海外的。这一部分不仅探讨近现代《牡丹亭》舞台传播与媒体传播现象,亦论及并回顾了其海外跨文化传播历程,并引发关于“青春版《牡丹亭》现象”的初步思考
-
中西文化互观下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
作者:李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西文化比较
-
描述:其共性文化特征。基于此,多年来学界就《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整体看,既往的同类课题研究大多着眼于从多个视角探讨杜丽娘与朱丽叶形象的异同及原因,但在中西文化背景下
-
汤显祖《牡丹亭》案头写作艺术特色探究
-
作者:郭曼 来源:群文天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案头 至情
-
描述:昆曲作为唱、念、做、打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场上演出与案头写作呈现出水乳交融的关系,《牡丹亭》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追根溯源,离不开汤显祖的原始文学创作,以"情"为主要艺术特色的案头写作同样值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