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641)
图书(123)
学位论文(84)
会议论文(50)
报纸(1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60)
地方文献 (40)
才乡教育 (5)
非遗保护 (3)
红色文化 (3)
地方风物 (2)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118)
2013(96)
2012(146)
2011(119)
2010(87)
2006(74)
1989(39)
1983(41)
1960(11)
1936(11)
按来源分组
文史知识(17)
知识窗(2)
当代职校生(2)
作文升级(1)
乡镇论坛(1)
青少年日记(1)
公民与法治(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陆九渊的心学浅谈
作者:冯婕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即理     
描述: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对我们后人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他主要提倡的是孟子的"四端说",并以此发展成为了"心即理"的思想。认为"心"是万物的基础并且主载着万物的发展。断言说,心是唯一实在。
浅谈陆九渊的成圣思想
作者:丁国友  来源:教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工夫论  本心  成圣 
描述:明理,使本心澄明,从而实现道德主体的自由之境,成就圣人事业。
浅谈汤显祖如何写《牡丹亭》之“梦”
作者:文静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梦境  梦境  虚实  虚实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心线索,推动戏剧发展的呢?本文也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严”与“细”
作者:唐梅  来源:新课程(教研)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学生干部  严格要求  学习计划  学习态度  老师  班规  纪律  班干部  李觏 
描述:宋代的李觏曾在《广潜书》中说到: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本人做班主任虽然才短短两年的时间,但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带好一个班重要的是在工作中要做到严与细。首先,我认为严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
古代13位理财家连载之九 回视王安石“富国”新政
作者:翁礼华  来源:新理财(政府理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青苗法  宋神宗  实施过程  免役法  熙宁  改革  官僚地主  富国  回视 
描述:物。九个多世纪来人们对他以理财为中心的"熙宁新政"聚
古代13位理财家连载之十一 张居正:“深心奉尘刹”(上)
作者:翁礼华  来源:新理财(政府理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居正  考成法  朱元璋  王安石  政府理财  岗位责任制  驿传  企业所得税  公元  明代 
描述:被明朝人誉为"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张居正是与秦代商鞅、宋代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初期、中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之一。张居正(公元1525年—1582年)乃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年轻时加入朱元璋的起义军,随大将军徐达转战苏、浙、闽、粤等地。
赏心乐事《牡丹亭》:浅谈“知”在审美活动中的影响
作者:梁晓莹  来源:神州民俗(学术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昆曲  牡丹亭  牡丹亭  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  舞台演出  舞台演出  戏曲美学  戏曲美学 
描述:《牡丹亭》四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其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一个经典剧目独特艺术价值和艺术规律的发现,而在于探究昆曲以及传统戏曲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微妙联系,进而窥探整个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情结,并为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寻找合理的依据和方式,以期在全球化语境下实现古典与现代的对接、民族审美精神的传承。
从《牡丹亭》和《吉赛尔》浅谈中西方“人鬼情缘”
作者:石月亭  来源:金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人与鬼  人与鬼  理想化  理想化  爱情书写方式  爱情书写方式  还魂  还魂 
描述: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中国传统戏剧文本《牡丹亭》和西方芭蕾舞剧故事《吉赛尔》,来简要分析中西方“人鬼情缘”的异同,进而发现异质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浅谈梦在汤显祖戏剧创作中的运用
作者:薛金东  来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因情成梦  理学  临川四梦  戏剧主张 
描述:象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浅谈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及其对国有企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作者:赵霞  来源:职业·中旬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有企业人才培训也要首先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从根本上重视人才,把人才放在一个战略核心的位置,谋为人才先,才能做好相关的人才培养工作。 二、古之取士,皆本与学校——培养人才要重视教育 王安石认为,人的先天禀赋不能直接决定人的才能大小,后天的学习才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王安石曾举出江西金溪县农村一个超常儿童方仲永泯然众人的事例来说明问题,认为一个人的才智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受之天”与“受之人”两方面。王安石认为解决人才培养之问题,要抓源头,即抓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而教育是造就人才的根本途径。他说,古之取士,皆本与学校,不兴学校而想得到人才,那是缘木求鱼。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予以整顿。对于我们国有企业,则要重视企业员工的学历教育、在职培训,划拨专项经费用于职工培训,把职工看成是蓄电池而不是干电池,重视人力资源的投资和持续开发,强调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以求知识得到共享,职工素质得以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