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574)
报纸(210)
图书(122)
学位论文(95)
会议论文(4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994)
地方文献 (31)
地方风物 (9)
宗教集要 (8)
才乡教育 (5)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3(103)
2011(130)
2010(141)
2009(98)
2007(101)
2004(50)
2003(38)
1976(4)
1960(11)
1936(13)
按来源分组
文物(19)
知识窗(2)
当代职校生(2)
作文升级(1)
乡镇论坛(1)
青少年日记(1)
公民与法治(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王益区创整改和行业达标务实有效
作者:暂无 来源:铜川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记者朱红卫、通讯员王晶报道:全市创国暗访问题整改暨推进行业达标工作动员会后,王益区迅速行动,11月15日,该区迅速召开全区创国国家暗访问题整改暨全面推进行业达标工作动员大会,层层安排部署
济宝书》:最早记载“癌”的医著
作者:暂无 来源:中医药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骨文  宋代  宝书  王安石  肿疡  恶性肿瘤  最早  记载  病名  公元前 
描述:聚"都是指肿
济室书》:最早记载“癌”的医著
作者:暂无 来源:中医药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医著    甲骨文  肿疡  王安石 
描述:早在三千五百多年以前,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有“癌”的病名,约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周礼·天官》中,记着“疡医下士八人,掌管肿疡……等病”。“肿疡”这个词,宋代王安石注为“肿疡聚而不散”。可见包括肿瘤
明清之际宜兴曲家群体及其家族传承:以吴炳、万树为中心
作者:殷亚林 常雯婕  来源: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宜兴  曲家群体  家族传承 
描述:江南名邑宜兴在晚明到清初涌现了很多词曲名家,曾形成著名的阳羡词派,而其曲家群体虽未成派,亦颇具规模和影响.该曲家群体不乏吴炳、万树等优秀代表,且具有鲜明而稳固的地域性和家族性特征.
状元才情 台阁先声—吴宗《荣进集》研究
作者:蒋慧卿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荣进集》  状元  台阁体 
描述:和散文的内容、艺术特色及成因,定位吴宗的文学地位,从中亦可一窥明初江西文学、馆阁文学、状元文学的创作概况。受明初崇儒复古文学思潮的影响,吴宗的诗文以议论和描写见长,语言简洁晓畅,风格雍容典雅
王相俊将捐幅钢笔画义卖
作者:暂无 来源:齐鲁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听志愿者们讲完双胞胎的故事后,一位市民毫不犹豫捐出善款。记者孙淑玉摄 □记者孙淑玉刘杭慧见习记者崔靓实习生赵雁宾报道 本报6月6日讯5日起,本报发起了为莱州脑瘫双胞胎义卖报纸募集手术费的活动。两天来,不断有市民献出爱心,两日义卖善款4000多元。得知小哥俩的情况后,本报曾报道过的《情迷所城
鹿心社会见东航集团公司总经理刘绍勇
作者:暂无 来源:江西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记者刘勇)11月25日上午,省委书记强、省长鹿心社在南昌会见了东方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刘绍勇一行。 省领导赵智勇、李贻煌参加会见。 强在会见时衷心感谢东航一直以来的支持
王益区多措并举力促创国十项整治行动
作者:暂无 来源:铜川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记者朱红卫、通讯员杨琳报道:为全力推进创国工作,王益区结合实际,创新载体,多措并举,大力开展“大消杀、大清洗、大清理”活动,全面打响了创国迎检冲刺阶段攻坚战,确保创国暗访在王益区不出
周代礼乐制度下《诗经》的创作与流传
作者:陈丽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诗经  礼乐文化 
描述:机构。周王室的诸乐官在大司乐的统一管理下,设有大夫、士等职,再下还设有府、史、胥等。周王朝的音乐人员包括地官中的鼓人和舞师76人,春官中从大司乐至司干共1463人,两者累计共1539人。周王朝的音乐机构主要职能包括音乐的行政管理与音乐人才的培训、音乐机构音乐教育和乐舞演奏,以及乐器的制作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周王朝建立之初,制定了一系列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康王继位之后,进一步充实王朝的礼乐制度、规范王朝的礼乐文化,在此之后,虽然史籍上没有记载周王朝对乐歌的修订与增益,但从不同时代的诗歌进入礼乐系统的情况来看,从西周至春秋,周王朝的乐歌当是代有增益,渐臻完备。在周人的礼乐系统中,其乐歌不仅仅用于各种祭祀活动,还用于朝、聘、会、盟,也用于燕享、射礼、婚礼等。对于各诸侯国所用礼乐也有相应的等级规定,其乐歌内容与演奏方式也丰富多彩。出于满足周人礼乐制度的需要,一大批不同时代的诗歌应运而生,并以不同方式进入到了周人的礼乐文化系统,并借助于礼乐的力量得以长久流传。可以说,《诗经》“周颂”甚至包括“商颂”与“鲁颂”中的绝大多数是为了各种祭祀礼仪的需要而创作的诗歌。而雅诗或是为礼乐需要而创作,或是创作之后被纳入礼乐文化系统。传统的“采诗说”是否成立还值得探讨,如果王朝没有采诗之官,那么,各诸侯国的诗歌又是怎么收集并最终汇集到周王朝乐官那里去呢?我们认为:为了礼乐的需要或是娱乐的需求,各诸侯国除用周王室的雅乐之外,还使用自己的乐歌,为了谱制乐曲,由各诸侯国的乐官有意识地收集诸侯国境内的文人士大夫和民间的诗歌,并将文本编定成集,最后才献于周太师的。周太师在各诸侯国所献之诗集的基础上进行再选择、整合、加工,从而形成了一部周王朝的诗集。因为各诸侯国对诗歌的收集与编辑并不是同步的,所以很多当时的诸侯国并没有采集诗歌的官员或即使采集之后,没有献给周王朝,所以使这些诸侯国的诗歌没有能采入《诗经》之中,这些国家也包括当时有一定影响的侯国,如蔡国、许国、虢国、虞国等。《诗经》在春秋时期主要通过宴会典礼上的演奏和歌唱、教育传播、赋诗言志等方式进行的。《诗经》在传播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和道德取向性,是为西周的礼乐文化、礼乐政治所服务的。《诗经》的创作与流传是现实所需要的,它在以后的社会历史文化中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周代政治思想、音乐文化的传承。它的流传,不仅传播了周代的礼乐文化,加速了思想文化的教育,增强了社会人的历史责任,而且还维持了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维护了专制社会的规则与秩序,对社会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诗经》的流传也变得尤为重要,这是它作为周代礼乐制度下的礼乐文明和礼治思想文化的载体,服务于周代朝政。
工商食官“制度论”的法理障碍
作者:刘云升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工商食官  制度  周礼 
描述:度,使我们相信工商食官不是制度,存在自由工商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