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811)
报纸
(825)
学位论文
(131)
图书
(67)
会议论文
(5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130)
地方文献
(579)
地方风物
(77)
非遗保护
(36)
红色文化
(31)
宗教集要
(14)
才乡教育
(13)
文化溯源
(9)
按年份分组
2014
(476)
2013
(235)
2012
(281)
2011
(312)
2009
(246)
2008
(237)
2007
(180)
2005
(109)
2004
(83)
1996
(73)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
(34)
安徽文学(下半月)
(5)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5)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3)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阅读与鉴赏(下旬)
(2)
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
(2)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教学研究)
(1)
相关搜索词
人品
今昔对比
文学评论
北宋词
内心世界
中国
《小山词》
林黛玉
女学生
书信
女主人公
酒
《虞美人》
晏殊
共同特征
诗词
坎坷
词
仕途
《小山词》的梦
个性
名利
内涵
浪漫主义
主体介入
冯延巳
人生
文学研究
天气
首页
>
根据【检索词:痴人自有痴情在 醒醉昨梦前尘中——晏几道词作鉴赏】搜索到相关结果
109
条
一曲哀
词
摧肺肝——读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
梦
》
作者:
肖波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记
梦
妻子
王安石
赤壁怀古
墓志铭
宋神宗
密州
柳永
悼亡
词
描述:
一曲哀
词
摧肺肝——读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
梦
》
暑天吃“苦”
醒
神防热毒
作者:
韦辰
来源:
大众健康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暑天
热毒
醒
神
《本草备要》
身心健康
《周礼》
描述:
夏日酷热潮湿,各种疾病易乘虚而入,若能吃些含有“苦”味的食物,有益于身心健康。史书《周礼》
中
记载:“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意思是说,大凡调配饮食,春天多酸味,夏天多苦味,秋天多辣味
苏东坡的故事
作者:
由维梓
来源:
中学生读写(初中)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郭祥正
王安石
苏轼
故事
字义
鉴赏
吟诵
解释
公有
描述:
正有一次把自己写的诗送给苏东坡
鉴赏
。未等东坡看诗,他自己先有声有色地吟诵起来。吟完
“朱颜”到底
作
何解
作者:
周景雨
来源:
语文学习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虞美人
古籍出版
注解
唐宋词选
晏
几道
欧阳修
周邦彦
出版社
注释
课本
描述: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人教版课本对“朱颜”一词的注释为:“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此注解欠妥。
《马嵬坡》与《读〈长恨辞〉》之比较
鉴赏
作者:
骆石峰
何卫兵
来源:
高中生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马嵬坡
诗词
鉴赏
古典诗歌
客观选择
问答题
李觏
杨贵妃
高考
唐玄宗
《长恨歌》
描述:
《马嵬坡》与《读〈长恨辞〉》之比较
鉴赏
十年一
梦
作者:
毛文霞
来源:
戏文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惊梦》
昆曲
地方戏曲艺术
中国
表演艺术
描述:
十年一
梦
“似曾相识燕归来”
作者:
暂无
来源:
小学语文教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词
晏
殊
《浣溪沙》
背景知识
备课参考
小学
语文
北宋
描述: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北宋初期做过宰相的词人
晏
殊写的《浣溪沙》一词
中
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称颂。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并不是
晏
殊所作,而是他的朋友王琪所作。
立意高远 尺幅千里——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赏析
作者:
夏守柱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立意
王安石
《桂枝香
金陵怀古》
词
初中
语文
阅读欣赏
描述:
立意高远 尺幅千里——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赏析
驳“虞集
作
《二十四诗品》”说
作者:
王步高
庄婷婷
来源:
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虞集
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
描述:
《虞侍书诗法》的发现,使《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归宿问题大大向前推进。但笔者认为,虞集不太可能是《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因为范引《二十四诗品》
中
已说是司空图所作。且如果虞集
作
《二十四诗品》,其中则有
论冯梦龙改本《风流
梦
》
作者:
李红玉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风流
梦
》
《牡丹亭》
冯梦龙
主题思想
文学性
改编本
描述:
《牡丹亭》曾在晚明引起“家传户诵”的轰动效应。其美妙的语言、奇幻的故事让人爱不释手,而韵律不协的缺陷又令人深感遗憾。为使它能完美地呈现于舞台,一些曲家纷纷举笔,对之进行窜正改写。冯梦龙便是其中之一。他通过简化情节、调整结构、删改曲白等方式,对原作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