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来居上”种种
-
作者:陈世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典型范例 钱钟书 用法 唐人 唐诗 陆游 东风 春风 李白
-
描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作为谴词炼字的典型范例,已广为人知了。近读《宋诗选注》,方知“绿”字的这种用法,并非王安石所首创。钱钟书先生在选注时指出:“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就出现过,如丘
-
“漫灭”不“可识”吗?
-
作者:西塞山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材 王安石 文字 名称 花山 读作 模糊 注释 三期 褒禅山
-
描述: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三期《既已“漫灭”何又“可识”?》一文,谓统编语文教材对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一句的注释错了,认为句中的“为”应读作“谓”,“为文”就是“谓文
-
既已“漫灭”何又“可识”?
-
作者:向新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花山 模糊 文字 注解 通用教材 褒禅山 名称 直译 高中
-
描述:一下: 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磨灭。〔按:不可辨认。〕唯独有文字还可以辨认。退一步讲,
-
“华”、“花”辨析
-
作者:周业金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花”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读音错误 语文课本 古今字 花山 辨认出 文字 汉字
-
描述:,留下一串串疑问。怎样让学生明白王安石推断的原因呢?得从“华”、“花”二字说起,还要联系文章开头、中间、结尾三处文字详加消化。 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
-
“欢度”还显“欢渡”
-
作者:黄瑞云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之涣 王安石 李白诗 玉门关 镜湖 比喻 贾谊 汉书 写作 春节
-
描述:于过水。“过渡时期”用过水的比喻,故亦用“渡”。其他过义一概用“度”。古代“度”可通“渡”。《汉书·贾谊传》:“犹度江河,忘维楫。”此应用“渡”者都用“度“字。而“渡”字不能通“度”。因此,按简化原则,最好一律用“度”,就不致发生“欢度”、“欢渡”的歧异。
-
细品作家笔下的“凝”字之美
-
作者:戴之龙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家 语言文字 音乐境界 中学语文教学 王安石 书写符号 卢延让 福楼拜 普希金 学习语言
-
描述:恭,福楼拜要求表现事物只能选最准确的“一句”“一词”的苛刻,都有力地说明了作
-
古代应用文漫话
-
作者:杨羽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应用文体 古代 柳宗元 历史悠久 王安石 韩愈 欧阳修 先秦时期 文学散文 学术论著
-
描述:论著(最早是经传、子史)密切相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伤仲永》教学谈
-
作者:石泽镒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 有补于世 伤害 理解 抒情为主 异能 钱币 作者 全文 王安石
-
描述:一、从“伤”说起《伤仲永》,题目中的“伤”字应该怎样理解?通常都将“伤”理解为“哀伤、惋惜”之意,认为《伤仲永》一文,旨在为方仲永的不务学而哀伤、惋惜!但观《伤仲永》全文,却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叙事为主,辅之以议论。所以,我认为,题目中的“伤”应该理解为“伤害”,意即“遭到伤
-
《游褒禅山记》中的六个“华”字
-
作者:王志卿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山 华山 王安石 花山 浮图 文字 注释 开头 山洞 读音
-
描述:先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开头一段文字: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
-
缘事论析 警醒动人——《伤仲永》的艺术特色
-
作者:张汉清 方弢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论析 王安石 重要性 后天学习 唐宋八大家 警醒 艺术特色 变化过程 青年时期 文章
-
描述: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笔力雄健,识解超群,具有巨大的服人力量。《伤仲永》是王安石青年时期写的一篇短文,它通过方仲永由神童沦为“众人”的故事,论析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文章缘事论析,警醒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