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1)
地方文献 (1)
按年份分组
2008(3)
2007(2)
2001(2)
1997(3)
1995(3)
1988(1)
1987(1)
1984(3)
1983(2)
1982(1)
按来源分组
语文知识(3)
咬文嚼字(2)
法音(1)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中学语文(1)
当代戏剧(1)
诗刊(1)
河西学院学报(1)
锦州师专学报(文科版)(1)
电影评介(1)
“聚敛”为多义词例说
作者:钱剑夫  来源:语文研究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多义词  古代汉语  论语  现代汉语  两个问题  剥削  季氏  天志  周礼  义项 
描述:集。引《墨子·天志中》及《周礼·天官·太宰》;(二)搜刮财货。引《论语·先进》及《礼·大学》(二五三三页)。这就发生两个问题:(一)《论语》里的“聚敛”是泛指“剥削;搜刮”或“搜刮财物”吗?(二)“聚敛”只是一个单义词或是仅有两个义吗?浅见所及,回答都是否定的。
“牺牲”的文化来源
作者:雷汉卿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来源  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孔颖达  词义引申  上古汉语  礼记·檀弓  孔安国传  烹调加工  《周礼 
描述:“牺牲”的文化来源雷汉卿在现代汉语中,“牺牲”的意思是“舍弃”,又特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然而在古代汉语中,其含义却和现在大不相同。在上古汉语中,“牺牲”有析言、统言之别。析言之,古人将用于祭祀
“上下文”的出处
作者:子朗  来源: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诸侯国  现代汉语  《周礼  义疏  联系上下文  常用语  文字  行人  难理解 
描述:“上下文”的出处
出版物勿用异体字
作者:王英志  来源:大学出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出版物  体字  大学学报  王英志  现代汉语  古籍整理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  学报编辑部  作者工作单位 
描述:出版物勿用异体字王英志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能写出“回”的多种字体,向孩子们炫耀。通行体“回”的其他几种字体如“”、“”等就是异体字,《辞海》称之为“音同义同而形体不同”的字。但异体字是广大读者阅读中的“拦路虎”。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曾批评延安有人写...
“诉讼”考说
作者:暂无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诉讼  现代汉语  讼师  小白菜  第三者  古今字  《周礼  专科学校  纠纷  《毛诗》 
描述:“诉讼”考说“诉讼”是指人们相互争执、诉诸法律,以求取得秉公评断的一种司法行为。在原始社会,并不存在“诉讼”,那时候人们“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尉缭子·治平》),甚至“与麋鹿共处而无相害之心”(《在子·盗跖》),因此都和睦平等相处,没有利...
“当”非“当子”、“档子”辨
作者:王荣声 王玉声  来源:档案学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现代汉语  二十五史  古代文书  《档案学研究》  《周礼正义》  《经传释词》  《万有文库》  文化交流  复音化 
描述:“当”非“当子”、“档子”辨王荣声王玉声侯传学在1994年第4期《档案学研究》《档案名义考析》一文中,根据《周礼》郑注:“贰之者,写副当以授六官”的记载,释“当”为我国古代对文书的通称,并认为:“称正副本为‘当’是取‘当’的对偶义。称文书为‘当’不仅...
从圈阅的传说说开去
作者:刘旭光  来源:秘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现代汉语  公文处理  文件处理  术语  层次深度  处理办法  机关公文  再签署  领导人 
描述:传说。
浅淡文言文复句
作者:张元多  来源: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关联词语  文言文  后一分句  并列复句  现代汉语  赤壁之战  前一分句  意合法  柳宗元  王安石 
描述:浅淡文言文复句
2005年中考语文模拟题(一)
作者:李妍  来源:课外语文(初中)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考语文  模拟题  陶渊明  北宋词  文言诗  晏殊  艾滋病病毒  医生  现代汉语  出租汽车 
描述:2005年中考语文模拟题(一)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
作者:吴宗渊  来源: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比喻句  古典诗歌  喻体  本体  喻词  现代汉语  文学创作  白居易  修辞手段  王安石 
描述:一概说比喻,是非常重要的最基本的一种修辞手段。从古到今,不论文学创作,理论文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常被广泛地运用着。对于文学创作,秦牧把这比喻譬作“语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