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03)
报纸(208)
会议论文(6)
学位论文(5)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92)
才乡教育 (65)
地方文献 (57)
非遗保护 (55)
文化溯源 (30)
地方风物 (12)
红色文化 (8)
宗教集要 (4)
按年份分组
2014(92)
2012(52)
2011(48)
2010(32)
2008(29)
2006(20)
2005(11)
2003(7)
1992(10)
1965(1)
按来源分组
临川晚报(89)
抚州日报(55)
江西日报(21)
其它(15)
四川戏剧(3)
戏剧文学(2)
上海文化出版社(1)
芒种(1)
黑龙江科技信息(1)
戏剧之家(1)
汤显祖戏剧奖落户抚州备忘录签字仪式举行
作者:邓广团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9月28日下午,汤显祖戏剧奖落户抚州备忘录签字仪式在汝水森林宾馆举行,副市长刘菊娇、省文联副主席余达喜出席并致辞。   据了解,为传承和保护戏剧艺术,打造戏剧精品工程,推动戏剧事业繁荣
浅谈昆曲《牡丹亭》曲牌的角色类型塑造
作者:卢晓星  来源:北方音乐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曲牌  曲牌  杜丽娘  杜丽娘  柳梦梅  柳梦梅 
描述:《牡丹亭》是《四梦》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也是当时乃至今日广大群众深为喜爱的作品。本文以剧中主要人物的部分曲牌为例,说明了曲牌在塑造人物上的特点及其作用,突出"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音乐效果。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品味问题
作者:李忠敏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引导学生  朗读法  语言  文本  陆九渊  语文教学  乡愁  作者  情感  济南 
描述:宋代大儒陆九渊曾说过:"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其所说的"涵咏工夫"即是对语言的品味。我们都知道文本其实就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本中的一字、一句都值得我们反复咀嚼,深入品味。在此方面,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呢?一、朗读法
浅谈汤显祖“唯情说”的美学意蕴
作者:薛明星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意趣 
描述: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谈诗词创作中的“偷语”
作者:傅乃芹 傅炳熙  来源:写作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词创作  化用  诗歌创作  唐代  唐诗三百首  艺术再创造  王安石  晏几道  刘禹锡  表达 
描述:来表达自己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意境等。其常见的形式有
浅谈中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
作者:周荣基  来源: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文批改  学生习作  中学生作文  教师  布局谋篇  修改  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  作文教学  唐代诗人 
描述:个写文章不是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几易其稿?由此可见,作文写得好与坏,关键取决于其修改的
展示汤翁艺术繁荣抚州文化第二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学术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牡丹亭》的演出需要更深一层的关注   从古至今,关于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所著的《牡丹亭还魂记》(1598,后称《牡丹亭》)都有大量的评论,研究活动也极其活跃,这些事实都足以证明这是一篇代表中国戏剧的作品。韩国对《牡丹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韩国全译本也即将出版,今后国内将会更加关注对《牡
抚州一中积极倡导全校师生向见义勇为典型熊涛同学学习
作者:李登峰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近日,抚州一中高一(18)班熊涛同学不惧危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主动参与并成功救护了临川某初级中学一名跳楼自杀的初二女生。该事迹被省内外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连日来
汤显祖艺术节学术论坛昨闭幕与会专家学者发表《抚州宣言》
作者:暂无 来源:临川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晚报首席记者游中堂 晚报讯为期两天的第二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学术论坛昨日闭幕。论坛期间,与会的海内外近70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让汤显祖走向世界”的庄严话题。论坛结束时,与会专家学者发表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在西方传播中的视觉图形表现
作者:严翼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曲  视觉表现  中西文化  青春版《牡丹亭》 
描述:方社会的历史和发展过程。研究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氛围、艺术传播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中国传统戏曲给西方观众带来的不同观感,以及“中国戏曲”的同质化概念和变脸与变性的戏曲印象形成的原因。本文分阶段讨论了不同时期展现出的表现形式,并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重点分析了新时期的中国戏曲在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创新和矛盾。研究中国传统戏曲在西方的传播,摸索多元化的视觉图形表现形式,打破中国戏曲乃至中国文化在外国人眼中的刻板印象,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