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442)
报纸
(451)
学位论文
(110)
会议论文
(50)
图书
(3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544)
地方文献
(400)
地方风物
(77)
非遗保护
(31)
红色文化
(11)
才乡教育
(11)
宗教集要
(9)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4
(323)
2013
(193)
2012
(219)
2010
(206)
2008
(198)
2007
(137)
2006
(116)
2001
(73)
1999
(77)
1996
(66)
按来源分组
语文学刊
(16)
考试周刊
(6)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
安康学院学报
(3)
阴山学刊
(3)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科技经济市场
(1)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大江周刊(论坛)
(1)
相关搜索词
理性
女性
和凝
中国
含蓄
创作范式
及时行乐
王安石词
晏殊
人生思考
圆融旷达
《珠玉词》
圆融
主体介入性
冯延巳
《蝶恋花》
女性描写
夕阳
诗
女性观
内心
人生如梦
北宋
厚重感
共同特征
《虞美人》
内容
上时政疏
文学评论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浅析晏殊词中的理性光芒】搜索到相关结果
66
条
论王安石咏史
词
作者:
蒋克己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咏史
词
特色
描述:
王安石咏史
词
多借古喻今,谴责北宋统治者,并追根探源,总结教训。而其他词人之作多单纯地咏史,或空叹兴亡,不触动现实。因而王安石扩大了
词
的题材,打破了诗词分工论,突破了
词
为艳科的蕃篱,恢复了
词
的本来面目。
晁补之的闲居
词
作者:
刘银光
来源:
济宁师专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晁补之
陶渊明
新旧党争
随缘自适
文学史
《归去来兮辞》
王安石变法
田园生活
词人
抒情主人公
描述:
晁补之的闲居
词
刘银光发生在北宋熙宁年间的王安石变法,是一次旨在改变宋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地主阶级内部的改良运动。这次活动虽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减轻了人民负担,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不顾”应是两个
词
作者:
罗忠民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不顾”应是两个
词
《小山
词
》鉴赏举隅
作者:
蔡厚示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山
词
》
词人
晏
几道
举隅
桃花扇
整体观念
“梦”
杨慎《
词
品》
《花庵词选》
《复堂词话》
描述:
《小山
词
》鉴赏举隅
晏
几道身世及性格小考
作者:
徐洪火
杨绪容
来源:
都江学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人
传记
中国
性格
描述:
晏
几道身世及性格小考
词
林系年(续前)
作者:
夏承焘
王荣初
来源:
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神道碑
范仲淹
司户参军
通鉴
墓志铭
陈尧佐
唐宋词
翰林学士
《隆平集》
年谱
描述:
词
林系年(续前)
闲愁最苦--《珠玉
词
》文本解读之一
作者:
李康化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珠玉
词
》
文本解读
死亡恐惧
晏
殊
词
《破阵子》
清平乐
梧桐
《菩萨蛮》
寿
词
死亡意识
描述:
什么大的波折②,就很自然地继承了五代词风的绪余,酷爱和他一样身居相位的冯延已
词
作,把
词
当成娱乐遣兴的工具,或写男欢女爱,轻歌曼舞,或写那些枯燥无味的祝颂之词,表现了雍容典雅的阶级情趣。”认为
晏
殊
词
宋代婉约
词
与六朝诗风之关系
作者:
王力坚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婉约
词
六朝诗歌
雅俗之争
诗歌创作
艺术形式
文学创作
词
体创作
六朝文
内容题材
晏
几道
描述:
宋代婉约
词
与六朝诗风之关系
司马光文集的雨首逸
词
作者:
詹衛
来源:
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文集
西江月
文彦博
致仕
王安石
西京
唐圭璋
政治家
北宋
影印本
描述: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却不以
词
著称。唐圭璋先生编《全宋词》,仅辑得其
词
3首,即《阮郎归》、《西江月》、《锦堂春》。这3首
词
都不载于国内现存的司马光文集,而是录自宋人诗话笔记的记载。在国外
略论文学
中
的变态心理
作者:
张建均
来源:
许昌师专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变态心理
心理变态
《牡丹亭》
文学作品
论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
《离骚》
《史记》
文学心理
卡夫卡
描述:
略论文学
中
的变态心理张建均文学是人学,“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引言)我国文学理论家刘熙载也说:“文,心学也。”(《游艺约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