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老子注》补辑
-
作者:尹志华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老子注》 道家思想 蒙文通
-
描述:书集刊》第八期。后由其子蒙默重加核校,载于巴蜀书社2001年出版的蒙
-
宋诗简论-“中国文学史稿”补
-
作者:陆侃如 冯沅君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5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王安石 江西修水 北宋 士大夫 政治家 宋诗 简论 中晚唐诗 白居易
-
描述:七言诗体而获得成功的作者,值得我们注意。在杜甫、白居易以后写诗的,不能不受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启发。宋代的现实生活也引导诗人们注意农民的疾苦,注意政治的败坏,注意外族的侵略。在宋人的集子中,不管作者是不是著称的诗
-
补中益气话黄芪
-
作者:刘乃珩 来源:东方药膳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芪 补中益气 《神农本草经》 《本草备要》 医药学家 医疗功效 药学专著 本草求真 黄宫绣 中国
-
描述:清代黄宫绣著的《本草求真》中,把黄芪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根据报道:黄芪第一出陇西。由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审定之后正式命名陇西为“中国黄芪之乡”。陇西县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大宗药材黄芪、党参、柴胡、板兰根质优量大,畅销全国并出口海外。梁代药学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黄芪第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得。”可见,黄芪为陇西地道珍贵药材,并以根条粗大、质坚而绵、粉性足、药用成份含量高而成为芪中精品,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功效。因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用途不断拓展。中国中药50强如扬子、汇仁、中汇、地奥等企业多使用陇西黄芪。红芪、黄芪不但药用价值高,而且是很好的补药,俗称“小人参”,是享誉国内国际市场的名产。黄芪入药膳,颇受人们青睐。因此,日常生活中,用黄芪配江米、党参、山...
-
世博村的“大管家”
-
作者:孟群舒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世博村的“大管家”
-
吴世忠的银行卡
-
作者:暂无 来源:大河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5月4日下午,一位热心市民来到报社,称他当天16时左右,在金水路与玉凤路交叉口家乐福金水店的自动存包柜处捡到一张姓名为吴世忠的交通银行卡,还有一张郑州市商业银行卡。请吴世忠见报后携带有效证件
-
李世杰
-
作者:一编 来源: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抒情主人公 纪事诗 清代名臣 倜傥不羁 议论入诗 阴雨天 诗的题材 丁宝桢 《清史稿》 王安石
-
描述:,又多少流露出一些诗作者的“哀民生之多艰”的意思。此诗标题作《过飞云关》,它的作者即是被称誉为“黔中三奇男”之一的清代名臣李世杰。
-
世宦祠与王安石
-
作者:暂无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改革家 江西省 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 东乡县 临川
-
描述:仍居住着一支王安石家族的后裔。
-
生理所 吴世忠
-
作者:暂无 来源:台大生物医学报导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生理所 吴世忠
-
并非以文名行世
-
作者:翁礼华 来源:浙江经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宋神宗 青苗法 谏议 熙宁 农田水利 参知政事 副职领导 大夫 政府
-
描述:熙宁二年二月,宋神宗破格任命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宋设谏院,负责人为左右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相当于今中央纪检组织的副职领导)参知政事。受到重用的王安石在年少气盛的宋神宗支持下,以惟实为要,大刀阔
-
《汉语方言大词典》临川方言补
-
作者:张妍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语方言大词典 汉语方言大词典 方言 方言 方言古语词 方言古语词 临川 临川
-
描述:大词典》疏漏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词目的设立、词义的解释和书证文献的引用三个方面。就本文所作的工作而言,着眼点主要放在《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的临川赣语方言词上面。这部辞书中收录的赣语方言词偏少。临川方言属赣方言抚广片。“临川”作为一个地名,今天指的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本文所讨论的临川,也就是今天的临川区。本文谨从临川方言的古语词角度出发,分词典失收词目、词典失收义项、词典失收江西临川赣语方言分布三个方面为这部词书试做一些补充,并结合本文所涉词条,对前人提出的《大词典》疏漏之处进行论述。本文共收独立词条61个。失收词目方面,本文以临川赣语为《大词典》补充词目11个。失收义项方面,本文以临川赣语为《大词典》补充义项5个。失收临川赣语方言分布方面,分为两类:义项的方言分布中原无赣语的,本文增补赣语方言分布22个;义项的方言分布中有赣语,但无临川的,本文增补临川赣语方言分布31个。附录二中收有57个可能是古语词的临川方言词,条件和能力所限暂时没有找到充分的书证,对它们的来源一时也难以梳理清楚。总之,希望本文所作的这些细微工作能对辞书的修订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