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互文性理论谈《牡丹亭》中互文符号的翻译
-
作者:林雪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互文性 互文性 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 互文符号 互文符号 文本 文本
-
描述:方法,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由马赛克式的碎片拼 接而成,与前文本,互文本以及社会文化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 她的这一观点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这个理论的提出最初是用 来分析文本,目的在于发现文本之间
-
从互文性角度看英译《牡丹亭》
-
作者:杨梅丽 来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互文性 互文性 文本 文本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牡丹亭》 《牡丹亭》
-
描述:要使译文能够忠实表达原文的深刻内涵并同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译者不但要充分识别文本中的互文指涉,还要结合翻译活动本身的互文性质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分析《牡丹亭
-
“三情共鸣”,应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
-
作者:周玉娥 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文本 “三情 ”共鸣 文化传承
-
描述:针对课堂教学偏重感性、愉快、热闹的倾向,笔者提出“三情”共鸣的主张。作品情、老师情、学生情——“三情”共鸣,应该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有课堂结构优化的基础。“三情”共鸣,有利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三情”共鸣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
《牡丹亭》的文本召唤结构
-
作者:李玲玲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召唤结构 结构 人物 语言
-
描述:文学文本生来是为读者的阅读而作,这个特点决定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召唤性。戏剧作为一门舞台艺术,更需要强大的召唤力量与观众进行交流,以增强表演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戏曲《牡丹亭》正因为曲折的结构、不朽
-
对《牡丹亭》文本的传播学思考
-
作者:王省民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播现象 戏剧文本 《牡丹亭》 中国古代 汤显祖 文化传播 明清时期
-
描述:对《牡丹亭》文本的传播学思考
-
湖州与苏轼的思想演变
-
作者:王树芳 来源: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拭 湖州 熙宁 思想演变 苏轼 年谱 吴兴 运盐 王安石 苏东坡
-
描述:莘老七绝》等诗及《墨妙亭记》中均有所反映.据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记载,在赴湖后,“是岁又作送杜子方诗,及腊月游孤山访惠思二僧有诗”.从行文来看,似乎苏轼于“腊月”即返杭.但在《苏东坡集·前集》卷四和王十朋撰《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
-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
作者:漆侠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二) 宋辽金元明清)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浙东事功派 胡安国 范仲淹 宋高宗 欧阳修 《春秋传》 内圣外王之道 庆历新政 章句之学
-
描述:的政治斗争中,也表现出思想和学术上的重大分歧。南宋一朝,宋学发展到演变阶段,作为它的分支的理学兴盛起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学派;同时与之对立的则有浙东事功派。由于理学把内心反省工夫放在首位,同现实生活脱节
-
暖时有距离 冷时有温度
-
作者:余彬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温度 距离 《南柯记》 汤显祖 清唱剧 文本
-
描述:我认为,从文本来说,汤显祖四本巨著中最难排的应是《南柯记》。正因它难,所以我们私下都称它为难柯记。这次尝试,将该剧做成了昆剧音乐清唱剧的演剧样式。
-
从文本到舞台:《茶馆》和《牡丹亭》的时空比较
-
作者:杨淑英 夏玉瑶 来源: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本故事 文本故事 舞台时空 舞台时空 表演模式 表演模式
-
描述:舞台是剧本文本最好的表现空间,承载了文本所要表现的时间长度。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言体叙述表演的形式和现代话剧的以幕来作线性表现的时空意识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叙事时空各具特色。就文本与舞台
-
教材应是能够与儿童对话的文本
-
作者:鲁洁 来源:河南教育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程理念 课程文化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小学 思想品德课 教材编写 价值观
-
描述:教材应是能够与儿童对话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