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互文性角度看英译《牡丹亭》
-
作者:杨梅丽 来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互文性 互文性 文本 文本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牡丹亭》 《牡丹亭》
-
描述:要使译文能够忠实表达原文的深刻内涵并同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译者不但要充分识别文本中的互文指涉,还要结合翻译活动本身的互文性质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分析《牡丹亭
-
“三情共鸣”,应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
-
作者:周玉娥 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文本 “三情 ”共鸣 文化传承
-
描述:针对课堂教学偏重感性、愉快、热闹的倾向,笔者提出“三情”共鸣的主张。作品情、老师情、学生情——“三情”共鸣,应该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有课堂结构优化的基础。“三情”共鸣,有利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三情”共鸣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
《牡丹亭》的文本召唤结构
-
作者:李玲玲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召唤结构 结构 人物 语言
-
描述:文学文本生来是为读者的阅读而作,这个特点决定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召唤性。戏剧作为一门舞台艺术,更需要强大的召唤力量与观众进行交流,以增强表演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戏曲《牡丹亭》正因为曲折的结构、不朽
-
对《牡丹亭》文本的传播学思考
-
作者:王省民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播现象 戏剧文本 《牡丹亭》 中国古代 汤显祖 文化传播 明清时期
-
描述:对《牡丹亭》文本的传播学思考
-
《太平寰宇记》刊刻流传考
-
作者:刘双琴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 刊刻流传 刊刻流传 影响 影响
-
描述:<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北宋初年,是一部综合的大型历史地理著作,成书后便成为重要的工具书,屡为引用,在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自成书以来,关于其刊刻流传情况,记载并不多,但从这些记载足可
-
周代礼乐制度下《诗经》的创作与流传
-
作者:陈丽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诗经 礼乐文化
-
描述:不同方式进入到了周人的礼乐文化系统,并借助于礼乐的力量得以长久流传。可以说,《诗经》“周颂”甚至包括“商颂”与“鲁颂”中的绝大多数是为了各种祭祀礼仪的需要而创作的诗歌。而雅诗或是为礼乐需要而创作,或是创作
-
《玉海》版本流传考述
-
作者:杨万兵 来源: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应麟 《玉海》 版本 类书
-
描述:店影印的浙江书局本和199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四库类书丛刊本。
-
“击壤”:上古流传下来的一种游戏
-
作者:王雪樵 来源:文献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击壤 游戏 击鞠 比赛方式 棒针 大同小异 上古 周亮工 记载 皇甫谧
-
描述: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其实,魏曹植《名都篇》已经提到击壤: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击鞠壤即鞠蹴和击壤。更早还见于东汉王
-
宋人文集编刻及流传丛考
-
作者:王岚 孙钦善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集 目录学 古籍版本学 戴复古 《四库全书总目》 对后世的影响 王安石 范仲淹 司马光 问题的探讨
-
描述:古籍版本学建设,还是对
-
刘向《列女传》流传及版本考
-
作者:孙闻博 来源:北大史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建安余氏 古列女传 文渊阁 文津阁 刘向 四库全书 明刊本 曾巩 目录 底本
-
描述:展应在元代。明代较重要的黄鲁曾、黄嘉育本应属一个系统。文渊阁、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多处对底本不出考证的改字,并非据明刊本,而是有其他一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