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胡应麟的元诗观
-
作者:丁姗姗 陈海霞 来源:井冈山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诗薮 明代复古思潮 元诗
-
描述:诗观。
-
李覯的礼法观朱人求
-
作者:暂无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李覯的礼法观朱人求
-
二程理欲观与王安石变法
-
作者:王世光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程 二程 理欲观 理欲观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天理 天理 人欲 人欲
-
描述:能够从理论上纠正改革中的这些偏差,从这个意义上说,二程理欲观也是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反思。
-
从碑文看汤显祖的戏剧观与教育观
-
作者:徐雪凡 来源:戏文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庙记 庙记 戏剧观 戏剧观 书院 书院 教育观 教育观
-
描述:本文从现存的汤显祖撰写的碑记及明清两代有关汤显祖的碑文中,选择其中有关汤显祖从事戏剧与教育活动的那部分,概括并阐述了汤显祖的戏剧观与教育观。
-
陈白沙的历史世界——明代政治与儒学流变
-
作者:廖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方孝孺 朱棣 吴与弼 陈献章 陈白沙 明代学术史 明初思想史
-
描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志,重新梳理明代思想,产生了哲学与史学二流中分的局面。笔者则继史家之笔,欲重述明初思想史。 元末明初,士大夫多不知大体,昧于春秋大义,故往往视旧朝为正统,新朝为叛逆。故有方孝孺力持正统之论,恢复理学之旧观。然不久靖难祸起,燕王以边境藩王,拥兵篡夺帝位,方孝孺竟以身殉道,捍卫天理。成祖即位后,即以旧臣修纂《永乐大典》和《四书》、《五经》、《性理》三部大全,目的在于彰显文治,证明道统与正统为一。多数士大夫则不为其动,或于朝廷力持清议,或于民间讲道守身,皆以天理为依归。后有学者,以此为归,躬身践履,以成心学。心学为何,良知而已,知善知恶,即为天理。 晚明诸儒,则以入朝为荣,先为世宗,主持议礼,后请神宗从祀阳明。从朝廷转向民间,从民间重归朝廷,此为一轮回。虽明亡清灭,轮回也未结束。只是知识分子昧于知古,无从知今罢了。既然现在仍在“天理”与“良知”的轮回中,我们能从明代历史,获得什么教益呢?历史仍未结束,大地知道答案!
-
社会政治的呐喊——试析北宋思想家李觏的时事诗
-
作者:吴智昌 彭为福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时事诗 时事诗 社会政治 社会政治
-
描述:李觏的时事诗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是他的社会政治呐喊的重要部分。在他的时事诗里,他关心时政民瘼,为人民疾苦奔走呼号,拥护社会政治改革,鼓吹富国强兵的主张,并以切肤之痛,抨击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李觏的时事
-
一声政治改革家的慨叹——读王安石的《泊船瓜船》
-
作者:任宝剑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泊船 南京市 江宁 政治改革 宋神宗 钟山 熙宁 大学士 执政
-
描述: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先任观文殿大学士,后又出任江宁(今南京市)知府。放舟南下,熙宁八
-
唐宋政治论述中的贞观之政-治国典范的论辩
-
作者:方震华 来源:台大历史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贞观 理学 治国典范 唐宋时期 五代 唐太宗 王安石
-
描述:學的開展,部分文士開始批判唐太宗,提倡恢復堯舜三代之制以超越漢、唐。他們希望藉著政治的改革以達到重建禮樂與移風易俗的目的。 但是,當王安石、蔡京高舉「三代之法」以合理化自已的施政,反對者一方面質疑
-
形象二题——《音乐文学概论》节选(二)
-
作者:庄捃华 来源:词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概论 艺术形象 音乐 善与美 真实 王安石 真善美 作品 高尔基 重要性
-
描述:真切与失实文艺讲究真善美,但三者的重要性并不相等。“真”是最根本的,它既是善与美的前提,也是善与美的基础。所以,高尔基说:“文艺是以其真实才显其伟大的一种事业。”
-
于评点中标显玉茗才情——汤显祖评点文学管窥
-
作者:徐国华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卓发之 评点
-
描述:汤显祖一生以临川四梦闻名,但他还是一位评点文学名家。他的诗歌评点在评点的内容、形式与旨趣上别有特质,俱见玉茗才情与风骨。汤氏评点文学值得我们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