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每当忆起当年景 岁月如诗含泪□刘绍本
作者:暂无 来源:南开大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那是1956年的秋天,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新生学子汇聚南开园,报到入学。我是从北京五中考入南开中文系的,走出天津火车站便被高年级的同学接上了迎新校车,后来才知道他们一位是化学系的,一位是经济系的,都是学校学生会的干部。从八里台的东校门进入校园,就见大中路上都是五彩缤纷的迎新标语,令我至今不能忘怀的有
王安石变法材料题试卷讲评课
作者:赵春萍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材料题  材料题  试卷讲评课  试卷讲评课  高考模拟题  高考模拟题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社会现状  社会现状  政治家  政治家  文学家  文学家 
描述:这是一道高考模拟题。原题如下:材料一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
殷周“冢宰”辅相与宰官源流考
作者:谢乃和  来源:古代文明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殷周  《周礼》  冢宰  辅相  宰相  源流 
描述:职权在王室和各诸侯国中呈现出复杂有别的面貌,但冢宰或太宰在殷周曾为君王最高辅相的历史之迹依然有端倪可寻。伊尹、周公以宰职摄政之故典和上古封建政体所决定的周代家国同构的王朝政权组织应是宰职演变为君主最高辅相的根因,亦是中国古代将宰相名号制度溯源至冢宰的缘由所在。
张有《复古编》为匡正王安石《字》而著考略
作者:王珏  来源:宁夏社会科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复古编  复古编  序跋  序跋  匡正  匡正      考略  考略 
描述:王安石《字》不本许慎《文》,主观臆断,牵强附会,大坏传统文字学。张有《复古编》专本《文》,不妄下一笔,有匡正《字》谬误、维护《文》正统之功。文章从《复古编》序跋入手,考述了张有《复古编
《泊船瓜洲》中“间”字的读音
作者:刘志刚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教师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泊船  句式  平声  去声  读音  王力  诗律学  仄声  故居 
描述:关于《泊船瓜洲》诗中间字的读音,有的认为当读阴平,有的认为当读去声。两种意见,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认为读平声的,主要从诗的格律方面据理力争;而认为读去声的则主要是从意义的理解方面据理力争。
一“花”看世界,一“梦”古今:浅谈《牡丹亭》肯綮意象“牡
作者:冯春莉 陈洋  来源:才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意象  意象  牡丹  牡丹      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  传统写意法  传统写意法 
描述:《牡丹亭》作为中国古代名剧的代表,从古至今都不乏对它的评论。而笔者则选择从《牡丹亭》的意象出发,从中国传统戏剧写意法的角度,以牡丹和梦为例,试图探讨汤显祖创作的构思之巧,意蕴之深,这一虚一实的意象在推动戏剧情节发展上的独特作用,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经典。
《替你声对不起》昨走进社区-陈郁龙:看这部剧就像吃农家乐
作者:暂无 来源:三秦都市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余明陈烨)由陈郁龙执导,西安电视台电视剧艺术中心摄制发行的二十六集纪实电视剧《替你声对不起》昨日走进社区,与普通老百姓面对面交流。陈导调侃地,看这部电视剧就像是吃一顿丰盛的农家乐
武汉市国土资源房产管理局住房保障中心主任冷山德介绍:“此
作者:暂无 来源:西海都市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武汉市国土资源房产管理局住房保障中心主任冷山德介绍:“此次计算机摇号程序与过去一样,是在武汉市黄鹤公证处及摇号监督代表的监督下进行。由于摇号已成为经济适用房申购中程序性的工作,并未邀请媒体对外直播
今年超女要成红歌会?-李浩:批文没来,都没定
作者:暂无 来源:三湘都市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24日,有消息称,因广电总局要求每场比赛选手演唱的曲目,主旋律歌曲都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另外,消息中提到“湖南卫视副总编李浩此后接受采访时证实,今年的超女比赛的确会加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特别主题环节,即在比赛中唱红色歌曲,而且‘超女’极可能改名为‘快乐女生’”。 记者致电湖南卫视副总编李浩,对于
“鸡肋不易弃,吏隐徒空言”:从邓漠“鸡肋”看士大夫的人生
作者:孙宏哲  来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邓渼  士大夫  困境  选择 
描述:文章通过邓渼的诗作评析了其“官如鸡肋”的说法,并进而探讨了封建士大夫“势”与“道”的人生困境及不同的人生选择,明确了“吏隐”的局限性。指出正直士大夫舍身求法的历史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