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30)
报纸(205)
学位论文(30)
图书(24)
会议论文(1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84)
地方文献 (190)
非遗保护 (12)
地方风物 (8)
红色文化 (5)
文化溯源 (2)
宗教集要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140)
2013(31)
2012(53)
2009(38)
2008(36)
2007(34)
2002(16)
2000(12)
1999(20)
1987(8)
按来源分组
其它(55)
剧影月报(4)
舞蹈(1)
文化学刊(1)
兰台世界(1)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
长沙大学学报(1)
卫星与网络(1)
记者摇篮(1)
父母必读(1)
戏曲史研究的拓荒者──纪念吴梅先生诞辰110周年
作者:周育德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中国戏曲  拓荒者  戏曲研究  汤显祖  《琵琶记》  以人废言  元杂剧  元剧  太和正音谱 
描述:戏曲史研究的拓荒者──纪念吴梅先生诞辰110周年周育德中华戏曲从孕育到形成经过了悠久的历史过程。即使从宋元时代作为独立的艺术形态算起,中国戏曲也有了八个多世纪的历史。何况中华戏曲与中华民族各阶层
《牡丹亭》艳曲惊芳心:从黛玉欣赏《牡丹亭》谈人物性格与戏曲
作者:于颖华  来源: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  戏曲  戏曲  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 
描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对人物形象的描绘是独占鳌头的。曹雪芹大胆地抛弃了俗套小说公式化、概念化的传统写法,跃向了更高的艺术境域,调动种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性格,戏曲仅其中之一。而林黛玉欣赏
浅谈《牡丹亭》戏曲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作者:金珊珊  来源:金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戏曲  传播形式  传播形式  牡丹亭  牡丹亭  多样化  多样化 
描述:的不断完善。本文通过《牡丹亭》为案例,探究戏曲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邢台市眼科医院中医眼科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张铭连
作者:暂无 来源:河北中医杂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医眼科  邢台市  学科带头人  眼科医院  张铭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中西医结合诊治  专家 
描述:连主任医师主持研究的6项科研成果,有4项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慢性甲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被国内知名眼科专家、教授认为是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视康颗粒治疗视神经萎缩
压铸专家王益志《压铸技术与工艺》结集成书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压铸技术  压铸工  工艺  有色合金  特种铸造  专家  积极作用  上海市  电子信箱  成书 
描述::200033联系人:赵妍电话:021-54263223电子信箱:zhaicq@sjtu.edu.cn压铸专家王益志《压铸技术与工艺》结集成书@本刊编辑部
明清民歌时调在戏曲中的传播艺术:以江西地方戏曲"广昌孟戏"
作者:陈利利 章军华  来源: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歌时调  民歌时调  戏曲  戏曲  传播  传播  孟戏  孟戏 
描述:中国古代戏曲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歌时调的影响.戏曲在故事题材的借用、演唱体制的引入、艺术表现手法的模仿、叙事技巧的借鉴等方面,都能看到民歌时调的影子,即使戏曲发展到明清传奇阶段,其演唱
戏曲意象的多重审美功能:以《牡丹亭》中“柳”意象为例
作者:陈小凤  来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戏曲  牡丹亭  牡丹亭  柳意象  柳意象  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 
描述:戏曲秉承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精神,重视意象创造,具有独特的美学神韵。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了以牡丹亭为主体的意象系列,本文将对作品中柳意象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与人物形象塑造及剧情建构的独特作用
戏曲大舞台
作者:黄蕾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初一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  舞台  语言  昆曲  牡丹亭  文章  父亲  记忆  描写 
描述:然后就其主要情节,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写小故事;也可以直接描写看到的一出戏曲演出,写出观后感。但要注意再
让洋人也能看懂戏曲
作者:夏无风  来源:创意世界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青春版《牡丹亭》  洋人  艺术成就  梅兰芳  抗战期间  关键词  年轻人 
描述:道梅兰芳这个名字,更多是因为他男人唱旦角的反串以及抗战期间为了不给日本人演戏而蓄须的节操。
戏曲的宏观把握和审美评价
作者:郭汉城 章诒和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评价  戏曲  创作实践  戏剧艺术  作家  评价工作  剧目  观众  汤显祖  舞台 
描述: 戏曲的宏观把握和审美评价,都属于艺术的评价工作,而戏剧(戏曲)艺术的评价,则是作家与观众、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必不可少的桥梁。正确的评价,应该结合戏剧艺术的功能、特点,对具体剧目和某种舞台现象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