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09)
报纸(90)
图书(10)
学位论文(4)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52)
地方文献 (31)
才乡教育 (19)
红色文化 (9)
非遗保护 (2)
宗教集要 (2)
按年份分组
2013(34)
2012(37)
2011(34)
2009(26)
2005(19)
2004(12)
2002(14)
2000(15)
1997(12)
1996(6)
按来源分组
艺术评论(2)
剧影月报(2)
海南教育(1)
戏曲研究(1)
新课程学习(中旬)(1)
青年教师(1)
教师之友(1)
教育理论与实践(1)
中学生物教学(1)
今日教育(1)
教师应是道德教育的躬行者
作者:黄芳  来源:中国职工教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  学生  素质教育  人格  知识  方法 
描述: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
教师应是开发心力的人
作者:暂无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力  开发  教师  力量  体力  智力 
描述:人类有三种力量:体力、智力、念方。体力是身体的力量,即体能;智力是大脑的力量,即知识和技能;念力是心灵的力量,因此也叫心力,即精神的力量或信仰的力量。
教师要重视仪表美
作者:王琨  来源:思想政治课教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仪表美  教师  教学效果  王安石  获得成功  次要方面  良好的教养  《最后一课》  铁路工程学  主要方面 
描述:教师要重视仪表美
教师应是美的传播者
作者:傅立杰  来源:宁夏教育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  教学过程  传播者  知识获得  学生  陶冶性情  体验  手段  素养  成长 
描述:教学的审美性,就是教师自觉运用美的方法和手段,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创造贯穿教学过程,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学得知识获得能力,而且从中欣赏美、体验美、陶冶性情,提高素养
古人对教师的称谓
作者:学平  来源:应用写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  国立大学  先秦  专业学校  博士  律学  师氏  周礼  称呼  通称 
描述:师这是历代对教师的尊称。从先秦至今,一直沿用。师长是对教师与长者的尊称。据《周礼·地官师氏》载:"三日顺行,以事师长。"后来,通称教师为师长。博士自先秦以来对国家教师的称呼,相当于国立大学的教授
教师应是学生的指导者
作者:李之俊 王玉立  来源:山东教育科研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  研究问题  思路和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  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指导者  课堂教学  主动发展 
描述:教师应是学生的指导者
教师应是学生的伙伴
作者:李鸿飞  来源:中国教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生  独生子女  师生关系  学校生活  课余时间  老师  家庭  地位  面孔  教师 
描述:现在的孩子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相当的高了,不是"小公主"就是"小皇帝"。她们与过去那种严格的学校生活已不太适应了,比起前些年的学生更多了一些随意与"张扬"。以往的板起面孔教学生的时代已过去了,现在的我们更多的则是学生的伙伴。
教师拿什么来吸引学生
作者:吴民益  来源:基础教育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  语文第9册  教师  《师恩难忘》  著名作家  生动形象  刘绍棠  苏教版 
描述:苏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课《师恩难忘》中,著名作家刘绍棠回忆了自己四年级时教他语文的田老师,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所讲内容的意思和其中蕴涵的道理。在课文中,刘绍棠回忆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的过程。
校长 应是教师的偶像
作者:王萍 李忠敏  来源:宁夏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  校长  苏霍姆林斯基  人格魅力  偶像  学校行政管理  教学水平  教育问题  教学工作  内心 
描述:业倦怠,与"热爱教育事业""把全身心的爱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这一教育价值理念似乎渐行渐远了。
教师应是思想者
作者:程红兵  来源:湖北教育(新班主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想者  教师  教育改革  有文化  语文教学  语义教学  操作层面  传承 
描述:教育也罢,语文教学也罢,都要有思想,教育就是文化的传承,语义教学就足语言的习得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核心就是思想,抽去了思想,我们还有文化吗?我们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不断地进行技术操作层面的变化,我们是否思考过为谁而改,我们为什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