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54)
期刊文章(94)
学位论文(3)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38)
地方文献 (13)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3(22)
2012(16)
2011(47)
2010(37)
2009(16)
2003(5)
2000(2)
1985(3)
1940(1)
1918(1)
按来源分组
济南日报(4)
现代快报(3)
剧影月报(2)
长江日报(1)
克拉玛依日报(1)
江淮晨报(1)
棋艺(象棋)(1)
京话日报(1)
觉音(1)
人民日报(1)
从朱陆同到朱王异同: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作者:毕游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明理学  范畴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描述:的“理”都具有双重性特征,既是存在于自然世界的客观之理(实然之理),又是存在于人伦世界的主观之理(应然之理)。其中,客观性是显性的,主观性则是隐性的。这一双重性是“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朱陆之间的不同在于,朱熹认为“理”首先是外在于客观世界的,因此朱学有着丰富的宇宙论,并强调对“理”的认知必须经过“格物致知”的学习过程。陆九渊虽然也承认“理”是“充塞宇宙”的客观之理,但更强调“理”是“本心固有”的,无需向外求索,因此不需要宇宙论,“格物致知”也并非获得“理”的必要条件。同时,由于朱学有严格的形而上的理论框架,因此“性”是连接形而上之“理”与形而下之“心”的中间范畴,发挥着道德本体的重要作用。而陆学则没有形而上的理论框架,从而也无需以“性”作为中介范畴。代之而为道德本体的,是“本心”。王守仁继承了朱学和陆学的思想资源,延续了元明以来合会朱陆的趋势。王学对理学最重要的发展,是强调了“理”的主观性,削弱了“理”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的双重性矛盾。他认为,“理”是“心”的主观产物。“心”的作用不仅是认知“理”,更重要的是生成“理”。与陆学类似,王学也没有形而上的理论框架,因此也不需要的“性”范畴作为“理”与“心”之间的中介。王学的道德本体是“良知”。王守仁的“知”与朱陆不同。朱陆之“知”是理性之知,因此主张知先行重;而王学之“知”则是本能之知,因而强调知行合一。王守仁否定了道德的知识性,认为“格物致知”的过程便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即是“致良知”。总之,理学从南宋后期到明朝中期的发展特点是:“理”的主观性越来越突出,“性”范畴逐渐被淡化,“心”的作用由“知理”演变为“生理”,“知”则由道德认知演变为道德本能。简言之,理学的知识性越来越弱,实践性越来越强。这便使理学从士大夫阶层走向民间成为可能。
房子再美,配套不完善达州江湾城你与“空城”何
作者:暂无 来源:华西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从州河对面远观正在建设中的江湾城。 图为正在施工的江湾城工地。 号称达州第一大盘的宏义?江湾城因交通瓶颈遭遇销售尴尬后(详见本报27日15版),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得知江湾城还面临另一棘手难题:配套不完善,生活不方便。按照购房者的表述,短时间内,这是横亘在他们面前一条难以逾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