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79)
期刊文章(7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6)
地方文献 (11)
宗教集要 (4)
红色文化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2(15)
2010(6)
2007(4)
2006(3)
1997(3)
1996(4)
1995(4)
1993(2)
1982(1)
1980(1)
按来源分组
今日浙江(2)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
安庆晚报(1)
皖江晚报(1)
白城日报(1)
社会科学杂志(1)
语文天地(1)
戏文(1)
江苏地方志(1)
语文世界(1)
刚柔并济的坚挺脊梁 ——追记仙居县官路镇纪委书记王益群
作者:暂无 来源:台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王益群生前照。 王益群简历 女,汉族,1965年4月出生,浙江仙居人,1984年11月参加工作,199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原方宅乡统计员、下各镇统计员、下各镇妇联主席、上张乡党委委员、官路镇纪委书记。 本报记者杨哲华 洪和胜张肖斌 8月2日,地面温度高达40°C,仙居县殡仪馆被挤得
一心为民情满山乡——追记仙居县官路镇原纪委书记王益群
作者:暂无 来源:温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浙江日报记者 汪成明 袁艳 报道组 张肖斌 又近清明,人们不禁回忆起去年8月那个酷暑盛夏。2010年7月22日,年仅45岁的仙居县官路镇原纪委书记王益群因患胃癌,不幸离世。1000多名
一心为民 情满山乡——追记仙居县官路镇原纪委书记王益群
作者:暂无 来源:浙江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记者 汪成明 袁艳 报道组 张肖斌  又近清明,人们不禁回忆起去年8月那个酷暑盛夏。2010年7月22日,年仅45岁的仙居县官路镇原纪委书记王益群因患胃癌,不幸离世。1000多名村民闻讯自发赶来
铁骨柔情——追记仙居县官路镇原纪委书记王益群
作者:袁艳组 张肖斌  来源:浙江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7月,骄阳下,望着日渐“长高”的新房,仙居县官路镇后里吴村71岁的村民吴冬香情不自禁地从上衣口袋掏出手机,按下她一直想拨打的号码。 屏幕上显示:“王益群”,但电话那头,再也听不到她熟悉的声音
一心为民 情满山乡 ——追记仙居县官路镇原纪委书记王益群
作者:汪成明 袁艳 张肖斌  来源:舟山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浙江日报记者 汪成明 袁艳 仙居县报道组 张肖斌 又近清明,人们不禁回忆起去年8月那个酷暑盛夏。 2010年7月22日,年仅45岁的仙居县官路镇原纪委书记王益群因患胃癌,不幸离世。 1000多名
大山的女儿:追记仙居县官路镇纪委书记王益群
作者:马跃明  来源:今日浙江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仙居县  仙居县  纪委  纪委  村民  村民  群众  群众  红茄  红茄  党委书记  党委书记  村干部  村干部  高山蔬菜  高山蔬菜  记者  记者  大山  大山 
描述:初春的阳光,静静地照在寂静的仙居县官路镇后里吴村;山风掠过,不时传来一阵阵低号。听到记者为采访王益群而来,正在准备春耕的村民们,放下活儿、围了上来。"好人啊!我家造房子的地,就是她帮
“碧落碑”
作者:王子正  来源:文物世界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碧落碑    《长恨歌》  李阳冰  《汉书·郊祀志》  《庄子·逍遥游》  《庄子·齐物论》  《太平寰宇记》  淮南子  博物馆 
描述:一简述绛碧落碑现存于新绛县博物馆(原龙兴寺址,唐初称碧落观),1992年建碑亭予以保护。碑为青石质,通高2.55米,宽1.03米,厚0.21米。碑身长方形,高2.25米,底座0.30米。碑阳篆刻
平定古戏台楹联
作者:梁双成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楹联  戏台  十三经  文献名邦  桃花扇  文化数  麒麟阁  牡丹亭  艺术工作  黄鹤楼 
描述:平定古戏台楹联
欧阳修的《吉学记》
作者:黄庆来  来源:江西教育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记  欧阳修    兴学运动  “庆历新政  范仲淹  “新政”  北宋  晏殊 
描述: 北宋有三次兴学运动。欧阳修的《吉学记》是第一次兴学运动的产物。据史书记载,“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坏”。北宋建立后,首倡兴学的是晏殊。1027年,他知应天(今南京),即创学,“且延范仲淹以教生
苏轼知密新探
作者:刘奉光  来源:东岳论丛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  熙宁  宋仁宗  北宋  苏轼  县志  四川  改革思想  学术 
描述:展。现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不当之处,请多指正。据《诸城县志》记载,苏轼到任之时,密连年大旱:“神宗熙宁七年……自秋至冬不雨……八年,春夏旱”(《总纪》)。苏轼到任后的第一年,全力以救灾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