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对句、对联、楹联细区分
作者:陈树德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楹联  对联  《文心雕龙》  语言和文字  对偶句  王安石  春联  杜甫  体能发展  《诗经》 
描述:对句、对联、楹联细区分
讲故事 学对联(三十七/三十八)
作者:张永剑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对联  明成祖  讲故事  元宵节  联语  朱元璋  上联  动静结合  明太祖  王安石 
描述:,君民同乐,永乐万年。【对联知识】借对:这是指形式相对但
李瑞清正书对联赏析
作者:暂无 来源:书法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李瑞清  对联  郑文公碑  “声”  “清”  “新”    “歌”  “虚”  流动之美 
描述:李雨(石家庄)《书法报》2005 年7月4日第27期第6版刊登 的李瑞清这幅五言联,最大特点 有两个,一是结体稳定,字迹方 正,不偏不倚。虽多茂密之字,但 参差自然,繁而不乱。比如“尘”字 中的“土”部上横画,顺应整个字 结构用笔右倾向上,同时也为其 他点画让出了位置。既协调,又自 然,其他如“虚”
应是绿肥红瘦:谈《归去来兮辞》的主旨教学
作者:赵光才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主题  教学  探讨  心灵自由 
描述:文章由传统解读所采用的阶级分析法入手,立足文本,注重引导学生从"人"的角度去探索新背景之下的时代主题理解,采用诵读、联想、讨论、延伸四步法对《归去来兮辞》一文的主旨探究出了符合时代背景的新的理解——追求心灵的自由,在师生的交流中实现了在课改背景之下的有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真正实现了课堂高效。
炼字炼句意味长——对联修改艺术举隅
作者:谢逢江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对联  炼意  句式  知识分子  相对独立  三个方面  秋瑾  李大钊  王安石  杜鹃 
描述:则点到为止。
教学中“批评”的灵活运用
作者:谢芳  来源:新课程.教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批评  教学  体罚学生  《三字经》  教育形式  社会经验  优质教育  王应麟 
描述:一个"灯塔"的角色,给孩子的成长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优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不能体罚学生,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2007年高考试题对联
作者:孙晓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对联  高考作文  无声  高考试题  唐诗  中国艺术  王安石  刘长卿  品格  境界 
描述:看到2007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感到很有诗意,令人产生无限遐想。作文原题为:"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
《伤仲永》教学
作者:石泽镒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  有补于世  伤害  理解  抒情为主  异能  钱币  作者  全文  王安石 
描述:一、从“伤”说起《伤仲永》,题目中的“伤”字应该怎样理解?通常都将“伤”理解为“哀伤、惋惜”之意,认为《伤仲永》一文,旨在为方仲永的不务学而哀伤、惋惜!但观《伤仲永》全文,却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叙事为主,辅之以议论。所以,我认为,题目中的“伤”应该理解为“伤害”,意即“遭到伤
浅谈《泊船瓜洲》的教学
作者:张有传  来源: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气象  王安石  三个方面  教学  泊船  执政  表达  辞职  重返  理解 
描述:《泊船瓜洲》是王安石推行新法,被迫辞职回乡路过瓜洲时,怀念金陵故居所写的。它表达了诗人在南归途中,看到实施“新法”后带来的新气象,想再接再厉,重返朝廷执政的意愿。教学时,可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抓重点字词,理解叙事诗句。这首诗的头两句
“上戏”附属戏曲学校“昆五班”教学汇报演出
作者:忆斯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汇报演出  戏曲学校  教学  平均年龄  牡丹亭  长生殿  折子戏 
描述:《牡丹亭·游园惊梦》、《长生殿-酒楼》、《玉簪记·琴挑》、《孽海记·下山》……一段段文武经典折子戏,由一群平均年龄仅14岁的小不点表演起来,倒也不紧不慢、有板有眼。这60位被称为昆五班的学员,是上海戏曲学校时隔20年后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