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汝芳人本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
-
作者:沈玲 来源: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汝芳 人本主义 存在 自由 审美
-
描述:悦的存在。罗汝芳要求人们将自身活动同自然和生命的自觉发展相联,在日用之中、在生活之中完成道,让平静心灵和自然本性的自足完善代替求富求仕成为人生最高的追求,这样的生活是审美的生活,人的存在都是自由
-
舒化鲁:主体主义经济学——经济学的一场新革命
-
作者:陈宁 来源:企业导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济学 主体主义 系统理论 经济活动 活动服务 中心地位 客体 财富 新创 主体性
-
描述:主体主义经济学这种新创的系统理论不是以财富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它强调人既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又是经济活动服务的客体,财富只不过是这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个中介和手段。主体主义经济学赋予中心地位的人
-
“诗餐”辨
-
作者:庄敬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万里 南宋诗人 王安石 唐诗 早餐 欣赏者 轶事 半山 可读 客体
-
描述: 诗可吟,可诵,可读。有道是,好诗不厌百回读。然而却从未听说过——诗可餐。近读几位诗人轶事,始知诗亦可作餐。南宋诗人杨万里,读唐诗着魔,诵半山(王安石号)集入迷,竟以诗“当早餐”:
-
再谈犯罪构成:犯罪客体不应是犯罪构成要件
-
作者:张光顺 贺少伟 来源: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犯罪构成 犯罪客体 犯罪主体 犯罪构成要件
-
描述:目前,由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四个要件构成的犯罪构成理论已被刑法学界普遍认同。但从犯罪构成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由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
-
《耳食录》研究
-
作者:沈娜娜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乐钧 《耳食录》 类别 题材 审美 研究
-
描述:审美价值,作者擅长用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来表达感情。其文想象奇诡,注意辞藻,优美处往往充满诗...
-
《牡丹亭》之审美意趣浅谈
-
作者:郑敏婕 来源: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言美 语言美 情境美 情境美 个性美 个性美 身体美 身体美
-
描述:《牡丹亭》作为汤显祖的得意之作,无时无刻不透露出绝美的境界。其语言美、情境美、个性美等共同构成了整个篇章的审美意境。
-
浅论审美体验的特征
-
作者:李永刚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体验 审美对象 联想和想象 审美活动 探求性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审美实践 《牡丹亭》 情感体验 审美感受
-
描述:浅论审美体验的特征
-
梦幻化妆的审美
-
作者:邵森永 来源:饭店现代化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游记》 基本功 色彩倾向 比赛中 广告宣传媒体 无法评价 参赛选手 《牡丹亭》 题材 综合能力
-
描述:叹声中,观众团团围着模特拍摄。但比赛中也常常出现个别莫名其妙的梦幻化妆,既没有鲜明的主题,没有色彩倾向,又没有造型的美感,令观众和评判也无法评价,令人大失所望,这可能是参赛选手只有热情的参与而无巧妙构思的缘故吧。 梦幻艺术由来已久,从我国古代的《西游记》、《牡丹亭》,到国外《巴比仑史诗》,无一不展示出神奇的梦幻艺术姿彩。
-
文学审美的情感流程
-
作者:朱堂锦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感体验 文学审美 文学作品 情感形象 情感共鸣 情感流程 思想感情 《牡丹亭》 文学评论 情感态度
-
描述: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情感品味的历程.
-
《牡丹亭》悲剧审美形态论
-
作者:何小平 曾艳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悲剧 悲剧 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
-
描述:、悲美的语言色彩和作者的悲剧创作理念进行分析解读,以对《牡丹亭》的悲剧审美形态重新进行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