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66)
报纸(130)
学位论文(17)
会议论文(8)
图书(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62)
地方文献 (93)
非遗保护 (38)
红色文化 (31)
宗教集要 (4)
按年份分组
2012(41)
2011(41)
2010(32)
2003(3)
2001(7)
1999(7)
1998(12)
1997(7)
1991(7)
1959(1)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7)
戏文(3)
古典文学知识(3)
闽江学院学报(3)
文艺评论(2)
福州师专学报(2)
天天新报(1)
新闻晚报(1)
文学评论(1)
中国收藏(1)
《邯郸记》《柯记》散出选萃论略
作者:吴敢  来源:文化遗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邯郸记》  《邯郸记》  柯记》  柯记》  散出  散出  选萃  选萃  规律  规律 
描述:在《邯郸记》《柯记》散出选萃汇录基础之上,分别对《邯郸记》《柯记》具体选录情况逐一作出分析,从中探讨其散出选萃的规律,并进而讨论明清两代折子戏选萃的不同。
关于《柯记》与《邯郸记》传播情况的研究综述
作者:毛宜敬  来源:大观周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邯郸  邯郸  综述  综述  传播  传播  艺术成就  艺术成就  发展史  发展史  戏剧  戏剧 
描述:记》的演出记录有24则,《邯郸记》记录的资料有33则,《柯记》则只有10条。再看《牡丹亭》的有关文献资料:记载《牡丹亭》的改编资料有25则,记载它被搬演的文献资料有110则,比其他三梦的文献资料总和
明金陵唐振吾刻本《柯记》考
作者:朱秋秀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南柯梦》  《南柯梦》  金陵唐振吾  金陵唐振吾  版本  版本 
描述:代以及其佛教思想,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轩记》非苏辙所作考辨
作者:蒋宗许 胡俊俊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轩记  曾巩  苏辙 
描述:宋有《轩记》一文,历来多属之曾巩,宋真德秀《续文章正宗》则归为苏辙著,近年孔凡礼《三苏年谱》,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亦从真德秀说。我们考察历代归属,并从文章风格语言及所涉内容辨析,可以确定《
清新 简约 悠远:品杨炳书法艺术
作者:张来成  来源:数据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  杨炳  杨炳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  北京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  简约  简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湖南省  湖南省  代表作  代表作  新出版  新出版  兰亭序  兰亭序 
描述:那是2008年的夏季,就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笔者参加了在清华大学工美海鸿轩书画院举行的书法名家杨炳书法展开展仪式。杨炳各种法体代表作近百幅,连同新出版的线装本杨炳书法精品选一同展出,给京城
不让“绝唱”成为“绝响” ――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宜黄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宜黄,旧称宜黄班,以“宜黄腔”为主要唱腔,因孕育于宜黄县而得名,是现今全国皮黄剧目保留“二黄腔”最多的一个古老剧种。其旋律优美,唱腔朴实,表演粗犷,表现力强。经几百年历史沉淀,古韵绵绵,堪称
江西广昌“孟”声腔曲牌中的“海盐腔”遗音研究
作者:高赟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声腔  音乐特点  遗音 
描述:遗响。因此,本文主要对赤溪曾家、大路背刘家"孟"声腔曲牌中的海盐腔遗音作进一步的研究。
两代“杜丽娘”将同台飚昆剧《牡丹亭》下月亮相深圳
作者:于雪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梅花奖”得主张志红将来深出演《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资料图片) 浙昆版《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将由当家小生李公律饰演。 (资料图片) “文华奖”得主杨崑也将在《牡丹亭》中以“杜丽娘”出场,让观众欣赏到两种“杜丽娘”。(资料图片) 【深圳商报讯】(记者 于 雪)“良
以昆之名,雅涵于乐:北师大以雅曲社“小昆虫”学看戏记
作者:王萌筱  来源:中国京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师大  昆虫  高校学生  《牡丹亭》  2010年  多功能厅  昆曲  校园版 
描述:昆曲爱好者们的盛大节日。作为普通的高校学生,能够有幸参与到一系列活动中,这一场接一场的昆曲盛筵更是足以让我许久不识肉味了。
因情成梦,因梦成——青春版《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
作者:胡爽 朱虹 杨柳  来源:青春岁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梦幻  梦幻  虚拟  虚拟  写意空间  写意空间 
描述:空灵虚幻的审美原则是舞台美术创作的理念,是重要的舞台法则,舞台灵魂,借助当今信息传媒时代和高科技朝人性化发展趋势,回归传统文化找到属于中国的艺术精髓.通过梦文化和传统美学创作的关系体现中国艺术独特的"神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