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93)
报纸(127)
图书(14)
学位论文(13)
会议论文(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16)
地方文献 (16)
宗教集要 (8)
地方风物 (7)
才乡教育 (3)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3(31)
2011(40)
2009(35)
2008(50)
2007(33)
2005(21)
2004(17)
2003(16)
2001(17)
1996(27)
按来源分组
宋代文化研究(59)
河北学刊(7)
文学遗产(6)
史学月刊(3)
四川文物(1)
四川图书馆学报(1)
教育家(1)
史学集刊(1)
作文大王(1)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
線警壓力增王英偉勉迎難護港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郭兆東) 反對派示威者越趨激進暴力,令線執勤警員面對越來越大的壓力。公務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主席王英偉昨日勉勵警隊迎難而上,守護香港的美滿家園。 社會安穩 專
苏东坡饮酒
作者:李国文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和陶饮酒  人生哲学  快乐  王安石  酒精度  酒杯  流放  明诗  宋代 
描述:爱酒铭。后来,他流放岭南惠州的倒霉日子里,甚至自己酿酒呢!人之喝酒,有数种状况:一是嗜好,对杯中物情有独钟,自斟自饮,自得其趣;二是应人之邀,坐在席旁,杯在手中,盛情难却,不得不饮;三是意在酒
米芾的“怪诞”
作者:晏建怀  来源:侨园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徽宗  宋代  士大夫  书法  涟水  砚台  蔡京  癫狂  米芾  曾布 
描述:他喜欢唐装,帽子、袍子、鞋子以及其他着装打扮,均仿效唐代"流行风"。他定居京城开封时,乘轿出门,经常戴一顶高檐帽,因为帽子
国富民不富 兵多军不强 宋朝国运真相
作者:吴铮强  来源:人民论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积贫积弱  宋朝  王安石变法  富国强兵  皇帝  财政制度  改革派  优势地位  宋代  司马光 
描述:贫积弱的印象。将宋朝描述成贫弱王朝的有两种人,他们都怀抱着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一种人是宋朝的改革派。宋朝的改
《卫济宝书》:最早记载“癌”的医著
作者:暂无 来源:中医药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骨文  宋代  宝书  王安石  肿疡  恶性肿瘤  最早  记载  病名  公元前 
描述:聚"都是指肿
让青春激扬
作者:吴丽娜  来源:淮海文汇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可塑性  宋代  年轻  资本  指物  神童  故事  天才  文豪 
描述:息。试想,倘若雷霆的年轻球员不
试论后世对邢昺《尔雅注疏》的评价
作者:霞紹暉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注疏  尔雅  名物  郭璞  王安石  宋代  朱熹  清代  训诂  重要作用 
描述:《尔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训诂专书,也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在我国文献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尔雅》汇集了大量先秦时期的古语、方言和名物词汇,记录了中国当时的典章礼仪制度,在我们阅读古籍、辨识名物、了解典章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正如郭璞《尔雅注·序》所言:"所以通训诂之指归,叙
文士与虱子
作者:夏吟  来源:晚报文萃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士  宋代  名士风度  生活  魏晋时期  宰相  渲染  最大  描写 
描述:宋代宰相王安石,生活上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脏,一生很少洗澡,身上常年生有虱子,并以有虱子为乐。他在好几首诗中渲染过火烧虱子、手摸虱子的愉快心情。"青山扪虱坐,黄鸟挟书还"这一名句,就是描写他悠闲生活
扬名天下的丰单羊肉
作者:李阳波  来源:农产品加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羊肉  羊大为美  王安石  江苏丰县  北宋  宋代  自然  面条  单县  名相 
描述:北宋名相王安石在《字说》上写着:"羊大为美。"道出了当时人们爱吃羊肉的习惯。同时,《后山谈丛》也说:"御厨不登彘(猪)肉。"可见,皇宫的主食用羊肉,是宋代才有的规矩。因此,在朝廷里,皇上赐宴以羊肉
被文名掩盖的能臣
作者:晏建怀  来源:书屋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欧阳修  王安石  文以明道  老百姓  文学创作  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宋神宗  宋代 
描述:位实干家,只不过在那个文化重于经济、诗文贵于粟粒的特殊时代,其行政才干被耀眼的文名所掩盖罢了。嘉祐二年(1057),曾巩三十九岁考上进士后,除了在京城任过很短时间的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外,大部分时间在浙江、山东、江西、福建、安徽、河北等地基层任职,前后长达十余年,所到之处,打击豪强、抵制兼并、兴修水利、减赋救灾,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成效卓著,颇有政声,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能臣干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