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534)
图书(122)
报纸(106)
学位论文(85)
会议论文(4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58)
地方文献 (15)
红色文化 (10)
宗教集要 (4)
地方风物 (3)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151)
2013(87)
2012(145)
2011(118)
2010(92)
2007(99)
2001(38)
1983(33)
1960(11)
按来源分组
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13)
知识窗(2)
当代职校生(2)
作文升级(1)
乡镇论坛(1)
青少年日记(1)
公民与法治(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青春期健康(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曾巩《局多暇帖》用纸疑点考
作者:鹿鸣  来源:艺术市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  艺术品  曾巩  中国古典艺术  当代  市场  收藏家  艺术中心 
描述:稀之宝流落于世,尤伦斯的父亲那时就以低价积累了一批珍稀至宝。盖·尤伦斯则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品。在各大藏家争相出手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同时,却有暗藏的国际大鳄不惜变卖家珍出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素有世界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之称的盖·尤伦斯不惜抛售数件国宝级古代文物来更大量地吸纳中国当代艺术作品。随着他的收藏品的面世,真假问题探讨也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焦点。
播下种子 收获希望:本报记者 黄希 陈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航天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普及航天、宣传航天,这是我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集团公司回馈社会的一个体现。今后集团公司将加大有前瞻性的科普项目的投入,让更多关心中国航天的公众参与其中。”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 如果把人的大脑比作一台系统复杂的电脑,那么孩提时代不经意的触动就像是植入这
凤凰出版社最新推出:《周亮工全集》(18册)
作者:暂无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凤凰出版社最新推出:《周亮工全集》(18册)
凤凰出版社最新推出《周亮工全集》(18册)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凤凰出版社最新推出《周亮工全集》(18册)
“克己复礼”的千年聚讼及其普适价值
作者:张自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孔子  周公  周礼  克己复礼 
描述:信、义和礼之外在规范——礼节仪式为一体的中华文化内核。孔子
周代礼乐文化与《诗经》的编订
作者:刘娟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经》  编订  周礼  核心观念 
描述:分以《周颂》和《大雅》为例来分析西周礼乐所反映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周颂》中的祭祀诗所体现的尊祖思想反映了周代统治者为其政权的合法性寻找依据。第二部分主要以《小雅》中的宴饮诗与周代的分封制度出发来说明周代的宴饮之礼与政治的关系,《小雅》中除了正面反映礼乐的诗篇还有大量怨刺诗批判当时的政治,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第三部分是从十五国风中归纳其思想内容,并和雅颂部分内容相联系对比,说明十五国风的文化统一性。第四部分分析了《商颂》、《鲁颂》的产生时间以及它们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关系。第五部分勾勒出了《诗经》的三次编订,分析了其编订过程与周代政治生活的联系,论及孔子删诗说,对孔子删诗这一千年公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贯穿这五个部分的线索就是《诗经》各部分诗篇思想内容的统一性、每一部分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关系。
《诗经》水滨恋歌探微:兼论《诗经》“水”意象的文化内涵
作者:董雪静  来源:兰州学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经  周礼    恋歌 
描述:《诗经》恋歌中大量发生在水滨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周代婚恋生活的独特景象。《周礼》所规定的男女仲春之会是这类民歌产生的现实背景,而先民的尚子观念与临水祓禊习俗则是其内在的社会历史渊源。《诗经》水滨恋歌
孔子“礼”论
作者:余治平  来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周礼  复礼   
描述:维护周制周礼,但他对周礼又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与重建。
论西周国民音乐教育
作者:张乐  来源:怀化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周  周礼  礼乐 
描述:标中的德艺并构和教学范围的广阔性的研究,并深入了解了当时的音乐教育状况,从而得出西周音乐教育体系的显著特征。
论孔子“礼治”思想与晋国文化之冲突性
作者:王浚波  来源:太原大学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孔子  晋国  冲突性 
描述:孕育孔子学说的鲁国与晋国在历史文化传统上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导致主张礼治的孔子对晋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的叛逆性格指责颇多,表现出二者尖锐的冲突性。集中论述孔子礼治思想与晋国文化产生冲突的来龙去脉,从中可以看出造成战国时期开始的儒、法之争的历史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