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论西周王朝的史官建制
-
作者:汪超 来源:华夏文化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周王朝 史官 建制 简论 文献记载 商周时期 《周礼》 历史
-
描述:史官在中国古代,主要从事记录历史、编写史书工作.商周时期,史官的作用以及地位均十分突出.西周王朝的史官建制,由于可靠的文献记载不多且很零散,虽<周礼>一书有较详尽记载,但其终为后人所作,并不全是西周
-
河图晋书:“走马黄河”的足迹
-
作者:陈为人 来源:黄河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后土祠 黄河 司马迁 伯乐 山西 少数民族 历史 汉武帝
-
描述:丁村遗址;山西沁水县距今1万多年石器时期的下川遗址;山西吉县距今1万年左右的柿子滩遗址……现存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0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数以千计。这块土地有着蕴藏丰厚的文化积淀。
-
文化的史诗:大历史与小历史之间的应答
-
作者:郑鹏 史静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篇历史小说 小历史 袁世凯 王安石变法 历史事件 民俗学 故事叙述 文本 叙述语言 历史人物
-
描述:传统文化运动。高有鹏继1990年代出版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三卷本)之后,现在又推出多卷本描写北宋中后期大改革背景下社会文化生活的历史小说《清明上河》,经花城出版社出版后,很快产生巨大反响,被称为继姚雪垠、唐浩明、二月河之后我国第三代长篇历史小说作家的优秀代表。应该说,在国内外同类型作家中,高有鹏不无大师气象。这样一位著名的学者型作家及其作品的出现,是这个时代可遇而不可求的文化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奇迹。为此,我们邀请了几位学养深厚的评论家品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讨论声音,促进中国文学的不断繁荣、进步和健康发展。
-
历史情怀与求真意识:王应麟的历史考证
-
作者:赵辉 施建雄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应麟 《困学纪闻》 求真意识 考证方法
-
描述: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历史考证学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其历史考证包含着一种深深的历史情怀,也渗透着一股浓厚的求真意识。其考证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在方法上有继承也有创新,从而为清代历史考证学开辟了一条新
-
我国古代廉政思想及其启示 何 涛
-
作者:暂无 来源:吉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和廉政制度的绵延、发展,丰富了我国的政治思想宝库,搜检这方面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千年的中国旧官僚政治中,大凡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新兴阶级或王朝前期的执政者,大多是廉政的倡导者
-
古代集句诗裒谈
-
作者:朱安义 来源:写作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集杜诗 王安石 集句词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甫诗 李白诗 韩愈 文天祥 刘禹锡
-
描述:集句诗是选摘他人诗文的成句,连缀成篇的一种诗。集句诗起于何时,并无确论。有人认为始于北宋石曼卿;也有人认为,据《左传·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后,鲁哀公集《诗经》句为诔以悼之,实为集句诗之始。一般认为起源于西晋傅咸,他的作品《七经诗》,就是从先秦时
-
古代鄞县首官的民生实践
-
作者:包柱红 来源:宁波通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改善人民生活 中国传统社会 主要表现 三个方面 王安石 知县 儒家传统 先富后教 实践 政治理念
-
描述:"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在古代,县官的政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教育、公平诉讼。按照儒家传统
-
笔记:古代作家传记史料的宝藏
-
作者:祝鼎民 来源:励耘学刊(文学卷)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古代作家 笔记 史传 人物传记 司马光 史料 世说新语 记载 生平事迹
-
描述:知人论世,是研究古代作家的至理名言。知人之一,就要研究作家的生平事迹,就离不开传记。传记,主要有史传和散传(包括行状、碑志等),但它们一般只介绍人物的主干,甚至有些只可看成为宦海升沉录,内容单调
-
大家的“小人之心”
-
作者:杨克 来源:芳草(经典阅读)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韩非子 河南人 文学家 古代 家乡 编故事 大师 汤显祖 考试制度
-
描述:前不久,有幸至金溪讲学。抵达后,方得知这就是古代神童方仲永的家乡。其后,才明白辖管金溪县的抚州市就是王安石、汤显祖的故里,只不过如今两位大师的老家临川县变成市里的一个区了。过此,免不了要对北宋大
-
寂寞的书信
-
作者:段华 来源:幸福(悦读)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信 孙犁 联络 天津 桥梁 刘绍棠 毛笔 下级 古代 皇帝
-
描述:古代,人们靠书信联络感情父与子、兄与弟、姐与妹、友与朋、上级与下级、大臣与皇帝……书信是不可缺少的桥梁。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书信仍是人们最主要的联络工具之一。离开天津到北京工作,在天津的朋友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