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339)
期刊文章(1213)
图书(28)
会议论文(22)
学位论文(2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569)
地方文献 (21)
才乡教育 (10)
宗教集要 (9)
红色文化 (8)
地方风物 (2)
文化溯源 (2)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293)
2012(247)
2011(198)
2009(221)
2008(129)
2007(94)
2006(54)
1982(35)
1939(4)
1938(7)
按来源分组
十日戏剧(9)
经济日报(4)
商丘日报(3)
中国戏剧(3)
新作文(金牌读写初中生适读)(2)
上海戏剧(2)
中华诗词(2)
科学新闻(2)
苏州杂志(2)
中学历史(1)
四书五经融通视域下的罗汝心学易学
作者:张沛  来源:东岳论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汝  易学  融通  生生  乾坤   
描述:打通、彼此开放的四书五经基础上的一体圆融之学。由是,近溪之论《易》多与其它经典相联,其易学亦呈现出不拘一格的浑融气象。
人间四月芳菲尽:新诗史上的“失踪者”徐
作者:麦岸  来源:诗歌月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诗史  胡适  傅斯年  女诗人  杨向奎  张中行  梁实秋  中国古代史  中国文学史  沈从文 
描述:雨先生教新诗,傅斯年先生教中国古代史、梁实秋先生讲英国文学史……教员中还有钱玄
论罗汝书院教师角色演变及其现代启示
作者:黄漫远  来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汝  书院教师  角色 
描述:明中后期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颇为值得关注的一个时期,而书院教师无疑是这一时期弘扬思想和传播学术的主力军。文章以独特视角探讨了以明儒罗汝为代表的书院教师角色演变的过程,并提出了对当今教师角色扮演
诗人:如何与生活和解:徐及其《写给儿子的三十七首诗》
作者:葛红兵  来源:参花(文化视界)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农业文明  都市文化  和解  现代化叙事  城市  中国文化  文化怀乡  农耕文化  显性文化 
描述:明的感伤乡愁以及这种乡愁的自我美化,乡土被描述成充盈、慷慨、生机、梦想、拯救之地;相比较而言,都市文化一直是他者,悲伤的乡愁使都市他者化,常常,它
尹腔肖,自有一番新天地:肖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十周年研讨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点是萧雅扎根基层、面向基层观众。萧雅虽然在北京、上海一些大城市演出,但是她主要是面向基层、中小城市,走了很多的地方。
新诗史的书写与差异:以20世纪30年代草川未雨和徐的新诗
作者:龙扬志  来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诗史  书写  差异  话语 
描述:新文学史的产生与20世纪30年代总结新文学成绩有关,是"书写现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写作主体的文化差异,文学史呈现出不同取向。对照两部沉寂的新诗史可以发现,如果让新文学史料重新开口说话,一个充满差异、具有活力的文学史图谱将充分展示出来。
高扬的赤子本真之美:论罗汝的“赤子之心”说的美学意蕴
作者:沈玲  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汝  赤子之心  本真之美 
描述:关人格美的范畴,肯定了善实现后的美是一种大美与全美。在罗汝心中,人是天地之中最可贵的,人之中有赤子之心的人更是贵中之贵,而具有赤子本真之美的人才是最美的人,足以成为道的担当者。
诗人:如何与生活和解:评徐诗作《写给儿子的三十七首诗》
作者:葛红兵  来源:诗歌月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明的感伤乡愁以及这种乡愁的自我美化,乡土被描述成充盈、慷慨、生机、梦想、拯救之地;相比较而言,都市文化一直是他者,悲伤的乡愁使都市他者化,常常,它被建构和表述为匮乏、糜烂、退化、失禁的汇集地。
幕后 绍宽墓与公堂
作者:暂无 来源:温州都市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公堂内景 民国《平阳县志》书影 《厚庄日记》手稿 《籀园笔记》书影 日前,平阳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评选结果揭晓,绍宽位列其中。绍宽
我与绍棠、振堂的交往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周鸿声 我认识两个姓刘的作家朋友:一个是出生在大运河畔的北京通州的绍棠,一个是出生于拒马河发源地河北涞源县的振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绍棠就读过的河北通县潞河中学和我在读的河北宣化中学(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