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74)
报纸(248)
学位论文(4)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46)
地方文献 (63)
地方风物 (10)
宗教集要 (4)
非遗保护 (3)
才乡教育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3(38)
2012(59)
2011(50)
2010(44)
2009(33)
2008(36)
2007(19)
2006(8)
2000(7)
1987(4)
按来源分组
南国红豆(5)
海内与海外(2)
宁波日报(2)
名作欣赏(1)
临汾日报(1)
琴童(1)
南方农村(1)
东吴中文研究集刊(1)
中华戏曲(1)
群言(1)
丹会见李纪恒
作者:孙晶 黄宙辉 谢思佳 符信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羊城晚报讯 29日晚,正在海南省海口市参加第八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的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丹会见了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云南省副省长高树勋
下岗女工王英十年带出40名“老板”
作者:暂无 来源:哈尔滨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吴昌林 记者 赵琳)昨天,53岁的王英大姐一如往常早早来到位于绝缘社区内的鑫欣面食餐饮店,为20多名前来学艺的徒弟“上课”。“现在,我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生活也好了,就想着帮助下岗姐妹们一把。”这位下岗女工十年来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开办的面食店规模越来越大,不仅安置19名下岗职工就业
论宋人笔记说中王安石的负面形象
作者:阳繁华 唐成可  来源: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笔记小说  王安石  负面形象 
描述:王安石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现有的宋人笔记说中,王安石的形象以负面为主,主要表现在:诡异的出生,性格执拗、强忮,心胸狭窄,祸国害家,等等。造成这一负面形象的原因在于:与宋代党争有关,南宋初期
语创新教学“六趣”谈
作者:魏鸿玲  来源:辅导员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  激发学习兴趣  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  学生学习  课文  王安石  培养 
描述: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抓住课文导入这一环节。导入新课时,形式要新颖有趣,具有启发性,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
晏殊诚实不欺
作者:暂无 来源:天天爱学习(六年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诚实  聪明  善良 
描述:宋朝的的晏殊,从小就诚实善良且聪明好学。七岁时,文章就写得很好了。十五岁那年,晏殊因聪明过人,被县令作为神童,推荐给真宗皇帝。
两代“丽娘”薪火相传张继亲授单雯再现经典《牡丹亭》本报观
作者:暂无 来源:金陵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金陵晚报记者 肖林 张继: 我这个版本不花哨 说到在《牡丹亭》众多版本之中“张继版”的特色,张老师很低调地回忆道:“《牡丹亭》是南昆精粹,1982年,省昆到北京演出,我演的正是《游园
继1989张继岳美缇大师合作之后——弟子单雯杨汉如再演《
作者:暂无 来源:江南时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张继传承版《牡丹亭》继前年底在台北成功演出之后,本月13日又要在南京江南剧场演出。张继老师告诉记者,其实早在1989年,她就和上海的昆曲大家岳美缇一起到香港合演过《牡丹亭
“媚俗”、“媚雅”时代中的“坚守”:梨园戏《陈三五娘》和
作者:古大勇  来源: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三五娘》  《陈三五娘》  《牡丹亭》  《牡丹亭》  制作手法  制作手法  广告手段  广告手段 
描述:生存和发展之路,梨园戏《陈三五娘》可吸取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采用"古典为体,现代为用"的制作手法和全方位"媚俗"、"媚雅"的广告手段。
宋代白舍窑影釉茶盏与南丰的擂茶文化
作者:曾智泉  来源:文物世界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茶文化  茶文化  擂茶  擂茶  宋代  宋代  南丰  南丰  饮茶风尚  饮茶风尚  形成与发展  形成与发展  景德镇  景德镇  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  中间阶层  中间阶层  文化性质  文化性质 
描述:并迅速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宋朝一建立,便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饮茶、斗茶成了风行上层社会的一种带有文化性质的风雅行为;又由于宋代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民间饮茶的发展,茶文化由中间阶层
古代的“庐”原来是指新婚洞房文/安徽刘绍义
作者:暂无 来源:西北信息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萧玉田绘画《孔雀东南飞》,有句曰“其日牛马嘶,新妇入庐。” 在古代,结婚用的婚房不叫“洞房”,而称“庐”。 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曹操与袁绍年轻的时候,非常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