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964)
报纸
(74)
学位论文
(27)
图书
(13)
会议论文
(1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38)
地方文献
(25)
宗教集要
(12)
才乡教育
(7)
文化溯源
(3)
地方风物
(3)
红色文化
(2)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
(60)
2013
(54)
2012
(65)
2009
(49)
2008
(55)
2007
(49)
2002
(21)
1998
(21)
1997
(21)
1995
(36)
按来源分组
家庭医学杂志
(3)
四川中医杂志
(2)
祝您健康
(1)
辽宁中医杂志
(1)
河南中医
(1)
中医文献杂志
(1)
民主
(1)
健康世界
(1)
江西中医药杂志
(1)
国学
(1)
相关搜索词
保健养生
养生
却病
大脑
古今医统大全
王安石变法
唐代诗人
周礼
古汉字
太医院
呼吸静功养生法
唐代
关云长
中国历史
养生长寿
决明
刘辰翁
古代
养生诗
《泊船瓜洲》
古人
黄州诗词
国家图书馆
出现频率
《团结报》
品尝
唐朝
复归
初中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养生诗】搜索到相关结果
65
条
《长生殿》传奇末尾的八句
诗
作者:
黄强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生殿
传奇
李商隐
末尾
读书札记
中国古代
牡丹亭
徐朔方
桃花扇
印刷本
描述:
期以来
汤显祖《行书自
诗
》(纸本立轴)
作者:
暂无
来源:
阳江日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汤显祖《行书自
诗
》(纸本立轴) 释文:红尘堆里懒低头,石路迢迢入乱山。拟向云边种黄独,几时容我屋三间。戊辰六月汤显祖 汤显祖的书法别具一格,风流蕴藉,劲健潇洒,是那种典型的学人书法。此幅
“咏年
诗
”赏趣
作者:
张贤华
来源: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除夕
形象生动
唐太宗
李世民
王安石
风情画
北宋
面试
元初
五律
描述:
"过年"是我国世代相传的节日。自古以来,每逢此时,文人墨客常吟诗抒怀,留下了很多脍炙入口的咏年
诗
。唐太宗李世民除夕之夜带头吟诗,他在《守岁》诗中写道:"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巧妙地抒发了一夜连双
乌台
诗
案始末
作者:
李炜光
来源:
各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乌台
诗
案
苏东坡
王安石
苏轼
描述:
苏东坡在他44岁那年摊上了个案子,这案子差点要了他的命。有人说,是王安石陷害苏东坡,正史、野史里都有这个说法,真是这样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置苏轼于死地?
论杜
诗
对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影响
作者:
左汉林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王安石
荆公体
学杜
描述:
高的晚年绝句也与杜
诗
无涉。总体上,王安石
诗
与杜
诗
有较大差异,艺术上也相差很远。
关于《随园集外
诗
》的真伪问题
作者:
耿传友
来源:
文献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真伪问题
诗文
王英志
徐国华
袁枚
描述:
王英志主编的《袁枚全集》问世后,陈正宏①、王英志②、徐国华③、罗以民④、赵厚均⑤、郑幸⑥、冉耀武程等学者陆续发现了一些该集所未收录的袁枚诗文。
华焯《持庵
诗
》研究
作者:
肖伟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焯
持庵
诗
同光体
研究
描述:
,号持庵,江西崇仁人,著有诗集《持庵
诗
》,收录平生诗作600首,内容丰富,体式多样。华焯
诗
取径杜、韩,宗法孟东野、黄山谷,近学陈散原,而论诗则主张顺应自然造化,师心自用,适性而发,博观广取。然华焯
汤显祖曾
诗
赠潮籍文人
作者:
黄素龙
来源:
羊城晚报地方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黄素龙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大名鼎鼎的《牡丹亭》原作者。其与潮文人还颇有文化渊源呢! 明万历11年(1583),其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他在戏曲史上
汤显祖咏南陵
诗
的美学思想
作者:
童星
来源:
学语文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美学思想
南陵
诗文创作
戏剧艺术
艺术家
七子派
自然之美
明代
艺术创造
描述:
世但赏其词曲而已。不能知其所已就,而又安能知其所未就?可不为三叹哉!"本文以汤显祖咏南陵的诗文为例,探讨其蕴含的美学思想。
春秋之际以
诗
言志的文学批评论
作者:
余和生
来源: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
言志
尚书
周礼
吴季札
文学批评
描述:
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学批评的人文传统与创新精神。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