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7)
宗教集要 (3)
按年份分组
2011(2)
2007(1)
2006(5)
2003(2)
1999(3)
1990(5)
1989(2)
1985(4)
1984(4)
1981(3)
按来源分组
领导文萃(2)
江西教育(2)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初中生(1)
江西历史文物(1)
看历史(1)
法音(1)
现代领导(A版)(1)
文史参考(1)
文学港(1)
王安石和二程的激烈论战
作者:王兴亚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大地主阶级  宋神宗  北宋时期  司马光  历史条件  北宋王朝  儒家代表人物  监察御史  公元 
描述:纪时的改革家。”宋神宗时,王安石
析伯夷、叔齐——读韩愈的《伯夷颂》和王安石的《伯夷论》
作者:郑析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迁  周武王  商王朝  奴隶主  劳动人民  王安石  功德  公元  韩愈  周王朝 
描述:夷、叔齐的吹捧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这只不过是始于孔老二的历代反动儒
读《游褒禅山记》
作者:李博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  大段  王安石变法  记游  前洞  慧空禅院  公元  官僚地主  北宋王朝  议论中 
描述:年),考中进士,出任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北宋王朝的弊病。嘉佑三年(公元一○五八年),他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改革朝政的措施。虽未引起重视,但是,他却利用
王安石炼字的“拗劲”
作者:徐乘  来源:新闻爱好者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瓜州  宋神宗  王安石  江南  熙宁  扬州  泊船  公元  锐意改革  汴京 
描述:之隔的京口,但见皓月当空,青山隐隐,江水滔滔,不禁触动绵绵乡情,挥笔疾书,写下了《泊船瓜州》这首诗:“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
北宋河患与治河
作者:刘菊湘  来源:宁夏社会科学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王朝  黄河北  积贫积弱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形势  王安石  文献通考  公元  大名府  黄河流域 
描述: 北宋一朝,河患最烈,167年的历史,河决河溢的年份就有73个,河道四次迁徒,形成了有史以来的二股河。黄河对北宋一代的历史进程有着深刻影响,河患加重了积贫积弱的社会形势,强化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治河成为北宋王朝的基本国策。笔者不揣鄙陋,对北宋河患与治河作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伤仲永》浅析
作者:陈登亿  来源: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临川  书具  “之”  特权阶级  改官  公元  荆国  邑人  中小地主 
描述:观上也使人民得到一些好处。新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等特权阶级的利益,他们坚决反对新法,排挤打击王安石。王安石最后被迫辞职,于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死在南京。
株岭山区岳家两墓的今昔
作者:庄云新  来源:南方文物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岳家  岳母  庐山  公元  岳飞  太阳山  吴宗慈  李氏  德化县  绍兴 
描述:岳飞,字鹏举,北宋相州(今河南省汤阴县)人。母姚氏,妻李氏,两墓俱葬于庐山西麓株岭山区(今江西省九江县境内)。飞籍河南,被害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为何母、妻落葬江西;年湮日久,现状若何?此皆为慕名寻踪者所关注。笔者为此作过肤浅的勘考,兹奉献并就教于诸君。
关于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刍议
作者:李才栋  来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鹿洞书院  朱熹  书院官学化  中国教育史  陆九渊  南宋书院  吕祖谦  理学家  岳麓书院  公元 
描述:者说重修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白鹿洞自此以中国教育史上最著名书院的形象树立起来,对后世学校教育,特别是书院的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之始末,本文
冼夫人墓地考
作者:李爵勋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冼夫人  电白县  娘娘庙  公元  北宋  寰宇  十里山  乐史  古迹  光绪年间 
描述: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保宁、良德二县并于电白,即宜黄、乐史子正撰《太平寰宇记》的前十年左右,保宁(今电白的电城、大榜、马踏、爵山、博贺一带均属其境)并入电白县,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
论王安石的法律思想
作者:王威宣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法律思想  贤才  立善  完善法制  熙宁变法  明法  典狱  公元  律学 
描述:“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全集》第十卷第152页) 关于王安石的变法内容及成败得失与教训评价,已为历史家多所论证,我在这里就不必累言,现在就他的法律思想做些简论。 立善法子一国 则一国治 王安石十分重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他给宋仁宗奏疏说:“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恒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变。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上时政疏》)这段话强调了完善法制和选用贤才的极端重要性。他还认为要使国家摆脱衰败的局面,只有采用新法,才能适应新的时代需要。他说:“盖君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周公》) 何谓“善法”标准?他认为“于方今实为便,于古义实为宜”,即“善法”。他还认为“善法”,必简明扼要,以易于掌握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