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536)
报纸
(552)
图书
(378)
学位论文
(22)
会议论文
(2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209)
地方文献
(197)
红色文化
(25)
宗教集要
(24)
地方风物
(22)
才乡教育
(18)
非遗保护
(10)
文化溯源
(4)
按年份分组
2014
(345)
2013
(85)
2010
(130)
2009
(106)
2007
(87)
2005
(98)
2004
(102)
2003
(78)
1999
(74)
1996
(81)
按来源分组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
中华文史论丛
(3)
学海
(3)
社会科学辑刊
(2)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
资源导刊(地质旅游版)
(1)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
相关搜索词
音乐史
洞箫
南宋后期
中国
中国哲学史研究
发现史
严复
汤显祖全集
地区经济结构
国际学术研讨会
王安石
吕氏春秋
治乱
国子学
危亦林
孙诒让
十三年
石介
孝感市
唯物史观派
先生
古籍
唐宋诗之争
古代
理学
交叉学科
音乐欣赏
礼论
周礼
首页
>
根据【检索词:中国学术史】搜索到相关结果
85
条
史
杰鹏专栏:王安石和司马光
作者:
史杰鹏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史
杰鹏专栏 大放绝词 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是爱护百姓。司马光官越做越大,排场却越来越小,乘马车竟然不张车盖,自己举着把扇子遮挡太阳。理学家程颐都看不下去:“您老人家出门
学习
史
来贺 实干兴合河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乡日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作为一名曾经在新乡县七里营镇工作过的基层干部,在学习长篇通讯《
中国
村魂》之后,回忆起与
史
书记交往的点点滴滴,使我对
史
来贺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感到深入学习和弘扬
史
来贺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与朱陆
学术
之争
作者:
周建刚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王安石
心学政治观
朱陆之争
描述:
此也构成了朱陆之争的重要环节。《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所反映的"心学政治观",代表了陆九渊晚年思想的成熟境界。
胜景留踪 黄鹤楼与名人
作者:
俞汝捷
余启新
来源:
武汉出版社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人物
介绍
中国
描述:
胜景留踪 黄鹤楼与名人
历代名家书法经典 陈道復
作者:
王冬梅
来源:
中国书店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汉字
法书
中国
明代
描述:
陈道复(1438-1544),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改字复甫,号白阳山人,汉族,长洲(今江苏省吴
曾巩,被掩盖的能臣
作者:
晏建怀
来源:
时代发现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才能
中国
历史
描述:
1057年,39岁的曾巩考上进士。在这之后,除了在京城当过几年集贤校理、实录院检讨官外,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浙江、山东、江西、福建等地的基层任职,前后长达10余年,所到之处,打击豪强、抵制兼并、兴修水利、减赋救灾,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成效卓著,颇有政声,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能臣干吏。
蔡正仁
史
依弘将“再现”昆曲《牡丹亭》(附照片)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文汇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在上海昆剧团,
史
依弘(右)与蔡正仁一起“打磨”新戏,修饰唱腔,调整身段。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讯 (记者吴越)一声“姐姐”,昆曲艺术大师蔡正仁向着比自己小了30岁的青年京剧名角
史
依弘低
史
依弘邀蔡正仁保《牡丹亭》“昆味”
作者:
朱
渊
朱良城
来源:
天天新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去年,
史
依弘《2012版牡丹亭》的上演,因提高了调门引发广泛争议,被指“昆味不正”。时隔一年,在听取各方建议后,
史
依弘将再度跨行挑战《牡丹亭》。而这一次,为力保“昆味周正”直接邀请著名昆剧
史
依弘排练场斗胆搭档蔡正仁
作者:
庄从周
来源:
劳动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2012年,
史
依弘的《2012版牡丹亭》受到了昆曲名家蔡正仁的严厉批评。蔡正仁当时称其调门提高,昆味不正。这一批评也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一年之后,
史
依弘再度跨行挑战《牡丹亭》,而这次,她的搭档
独上高楼:“民国·乐
史
”的现代性及前世今生
作者:
李岩
来源: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国·乐
史
结构
解构
现代性
《春花秋月何时了》
语境
描述:
”与“政治标准”两层次,并始终贯穿“结构”与“解构”意念;对音乐历史研究、甚至一切关及音乐的“
学术
”不以音乐作品为中心的现状,作者也提出了批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