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138)
报纸
(416)
学位论文
(88)
会议论文
(59)
图书
(3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196)
地方文献
(396)
地方风物
(69)
非遗保护
(31)
宗教集要
(22)
红色文化
(7)
才乡教育
(7)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2
(172)
2011
(193)
2007
(146)
1999
(68)
1998
(60)
1995
(66)
1994
(60)
1991
(41)
1985
(32)
1982
(21)
按来源分组
其它
(153)
农业考古
(7)
民俗研究
(3)
高校地质学报
(3)
西域研究
(2)
中国质量管理
(1)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
商务印书馆
(1)
中医文献杂志
(1)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1)
相关搜索词
富大铀矿
新生代
英
得声
西周
周礼
二十四桥
关于《考工记》
六瑞
《礼论》
官俸
秦制
创作道路
传奇色彩
唐玄宗
镇江金山寺
王安石
民事
声类
先秦时期
《南齐书目录序》
模范监狱
王应麟
中国大百科全书
新创
古代诗论
商音
《九家集注杜诗》
吴道南
首页
>
根据【检索词:中国医籍考】搜索到相关结果
172
条
王安石诗文五首系年
考
作者:
刘成国
来源:
文献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文系年
王安石
系年
考
诗文编年
学术思想
文学成就
考证
清人
描述:
等选注本也对王安石的一些作品做了编年考证②。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体现王安石学术思想、文学成就的重要诗文仍未得到确切系年。笔者不揣浅陋,仅就其中五首略作考证。
《周礼》的医官制度与医学思想
考
辨
作者:
李蜜
来源:
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医官制度
医学分科
医学思想
描述:
方面也可佐证医师诸职文本写成的背景时代。
《周礼》乐官与乐教思想
考
论
作者:
石丹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乐官
礼乐乐教
描述: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音乐自诞生之日起,就已并非简单的娱乐。乐与礼、与教化相连,形成礼乐和乐教思想,亦源远流长。《周礼》
中
的乐官系统,不仅印证了诗、舞、乐三位一体的历史渊源,更显示出乐教在学校教育
中
王应麟学术渊源
考
作者:
马丽丽
来源:
宋史研究论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应麟
师承
学术渊源
描述:
我们发现王应麟的老师要么为朱熹一系,要么为吕祖谦一系,这就证明前面两种观点非常值得商榷,从师承来看,王应麟很可能是兼综朱熹和吕祖谦两家之学的.
《牡丹亭》
中
说澳门
作者:
王充闾
来源:
解放日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王充闾 汤显祖游览了澳门 年轻时赏读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看到第二十一出《谒遇》处,僧人唱道:“一领破袈裟,香山辡里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接着道白:“小僧广州府香山辡多宝寺一个住持。”觉得“香山辡里巴”五个字有些费解。后来,看了徐朔方、杨笑梅先生的《牡丹
《牡丹亭》
中
的鬼神文化
作者:
郑志新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
死而复生
死而复生
人鬼之恋
人鬼之恋
宗法礼教
宗法礼教
描述:
我国的文学作品中含有鬼神文化,而且在有些作品
中
鬼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说明《牡丹亭》
中
存在的鬼神与我国的鬼神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还简要分析了杜丽娘的鬼魂在戏曲情节中所起的作用。
《牡丹亭》
中
的春意象
作者:
杨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春
春
杜丽娘
杜丽娘
惊梦
惊梦
寻梦
寻梦
描述:
《牡丹亭》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曲作品之一,历代文人都对它做了各个方面的研究。但是在《惊梦》和《寻梦》
中
出现了大量有关春景的描写。从对春景描写的运用
中
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手法,来表达主人公
《牡丹亭》
中
的身体叙事
作者:
管允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身体
身体
灵魂
灵魂
肉体
肉体
情爱
情爱
情至
情至
描述:
作品更加饱满、美好。
牡丹亭
中
春犹在
作者:
刘瑞兰
来源:
北京青年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就要上演第600场,自2007年首演至今,一部驻场昆曲能面向4万多名观众,也是戏曲界一个不小的成就。
音乐
中
的中国人 上篇
作者:
王耀华编
来源:
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音乐史
中国
描述:
本书是“音乐·中国”丛书的其中一册。丛书以“人”为坐标,以“史”为经,以“民族”为纬,以音乐作品为载体,通过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各种音乐体裁形式、各民族音乐作品,来阐释中国音乐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展示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附欣赏音响MP3光盘。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