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164)
报纸(1238)
图书(88)
学位论文(57)
会议论文(2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138)
地方文献 (1185)
地方风物 (79)
红色文化 (60)
非遗保护 (53)
宗教集要 (32)
才乡教育 (22)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4(461)
2013(219)
2012(319)
2010(305)
2009(266)
2006(126)
2005(90)
2000(49)
1986(37)
1961(6)
按来源分组
其它(168)
上海戏剧(78)
天天新报(15)
戏文(13)
新闻晚报(9)
扬子晚报(7)
戏剧艺术(6)
新华日报(2)
中学生(1)
改革与开放(1)
雪花的美丽在于自身的白:有感于京剧的变革与昆曲的坚守
作者:肖复兴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京剧  昆曲  梅兰芳  舞台  变革  雪花  徽班进京  革新  莎士比亚  汤显祖 
描述:处于京城,京剧打一开始就染上庙堂的色彩。从乾隆到慈禧,无一没有染指,方使得徽班进京,进而让京剧压倒了昆曲,在京城风生水起,造就了同光十三绝那样的京剧各派名角,让舞台热闹了那么长时间文革前后,依然是
彩笔新题《玉簪
作者:越石  来源: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玉簪  牡丹亭  昆曲  昆剧  彩笔  博物馆  华文  艺术  作品 
描述:挑选<玉簪>,是因为它是昆剧生旦的代表,是最能表现昆剧表演精深之处的作品.尤其是岳美缇和华文漪的<玉簪>,他们的每一个配合都可以说是丝丝入扣,我敢说这是昆剧艺术的登峰造极.--白先勇
牡丹亭三生路昆曲600年的现代化与复兴
作者:暂无 来源:东莞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离魂·玉莺儿】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 【惊梦·山桃红】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 【训女·前腔】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寸草心,怎报的春光一二! 姹紫嫣红开遍 当人们再一次走进剧场的时候,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
曲高未必和寡 兰韵依旧飘香:第五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
作者:郑锦燕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昆剧艺术节  国际学术研讨会  江苏省文化厅  市人民政府  苏州评弹  昆曲  《西厢记》  《牡丹亭》 
描述:2009年6月18日至26日,由文化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在苏州举办。本届昆剧艺术节
古老的艺术 现实的生活 《紫钗》排练小记
作者:黎安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钗  艺术  排练  生活  传统程式  真情实感  昆曲  人物 
描述:更体现人物的真情实感。
昆曲《紫钗》首演慰问世博志愿者
作者:暂无 来源:浦东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见习记者金鑫)昆曲《紫钗》元宵慈善公益专场将于今天晚上在上海戏剧学院剧院首演。届时,世博志愿者们将欣赏到由著名国家一级演员黎安、沈昳丽演绎的浪漫爱情故事。 去年亮相“上昆30年《临川四
牡丹亭三生路昆曲600年的现代化与复兴记者吴久久
作者:吴久久  来源:东莞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从9月24日到26日,青春版《牡丹亭》第一次全本在广州上演,观者倾城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 吴久久 摄 【写真·普天乐】不因他福分难销,可甚的红颜易老?论人间绝色偏不少,等把风光丢抹早 柳梦梅回到了故乡。 从9月24日到26日,三个晚上,三本青春版《牡丹亭》终于在广州
当今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从“苏昆”青春版《牡丹亭》到“
作者:吴新雷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长生殿》  昆曲艺术  传承发展  全景式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演唱艺术 
描述:新的辩证关系。文中具体评析观众看好这两个的原因,从剧本整理、演唱艺术、伴奏音乐、舞台美术和演员传承等各个方面进行论证,指出这两个既能以生动的活态展示出传统昆艺的演唱魅力及其深厚底蕴,又能与时俱进
杜甫的秘密
作者:袁大令  来源:小学生作文向导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王安石  秘密  写作  青年  读书  文学家  博览群书  唐代  北宋 
描述:杜甫是我们所熟悉的唐代著名诗人,他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传世的好诗。据说北宋时候,有个青年酷爱杜甫的诗,但学来学去仍旧写不好,就去
跟林老学艺:怀念师长林斤澜
作者:刘孝存  来源: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说结构  刘绍棠  门头沟区  短篇小说  小说创作  副刊  艺术效果  文学  鲁迅  青年 
描述:第一次听林老讲小说,是28年前的1981年。那是6月的一天,在门头沟区,时任区委宣传部长的刘颖把林斤澜和刘绍棠请了去。我当时正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当"一分钟小说"和"千字散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