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2)
报纸(5)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6)
地方文献 (3)
按年份分组
2014(4)
2011(3)
2006(1)
2005(1)
2003(1)
1999(1)
1995(5)
1988(1)
1983(2)
1963(1)
按来源分组
陕西戏剧(1)
教学与研究(1)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
河北青年报(1)
文艺评论(1)
人民日报出版社(1)
语文教学与研究(1)
四川财政(1)
雨花(1)
辅大中研所学刊(1)
魏王城曹嵩家诸葛城得名说
作者:王瑞功  来源:临沂师专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诸葛亮  王城  世说新语  沂水县  刘绍武  故城  后汉书  泰山郡  临沂市  三国志 
描述:魏王城曹嵩家诸葛城得名说王瑞功诸葛亮故乡琅琊阳都,何以又称魏王城?那里怎么会冒出来一座曹嵩冢?临沂诸葛城与诸葛亮家族有无渊源?它些问题,学界尚无认同之见。笔者试图作些解释,但证据甚之,多为推论之词,聊为深入研究者抛砖而已.(一)魏王城系“背向城”之转...
“舆论”新考———与宗春启同志商榷
作者:谢商精  来源:怀化师专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舆论引导  舆论监督  新考  梁启超  舆人  三国志  湖南怀化  名词性词组  本质特征  《周礼》 
描述:“舆论”新考———与宗春启同志商榷
多才多艺的曹操
作者:知言  来源: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操  三国志  多才多艺的人  书法家  器械制作  汉魏之际  建筑工艺  音乐才能  军事才能  胡应麟 
描述:多才多艺的曹操汉魏之际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是一位文武双全、多才多艺的人物,他不仅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在文化艺术领域的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并多有建树。首先,曹操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家,一生著述甚丰。明·胡应麟说:“自汉而下,文章之窗,无出魏武...
吴简所见“调”应是“户调”
作者:王素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户调之式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魏晋南北朝史  唐长孺  口钱  算赋  东汉末年  动宾结构  吴国  三国志 
描述:吴简所见“调”应是“户调”
“治”义说解
作者:牛敬德  来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王念孙  三国志  《晏子春秋》  《读书杂志》  银雀山汉墓竹简  《广雅疏证》  《汉语大词典》  睡虎地秦墓竹简  王安石 
描述: “治”,古水名。《说文·水部》曰:“治,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从水,台声。”治水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上游即今山西、河北境内的桑干河。下游东流入渤海。 “治”古写作“乿”,义为治理、整理。《集韵·至部》:“治、乿,理也。古
《泰山梁甫行》应是曹植前期作品
作者:张亚新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重要地位  曹操  三国志  前后期  时间问题  安乡  曹植  平原  曹丕  中领军 
描述::“写得萧瑟,岂徙封临淄时作耶?”据《三国志·魏志》曹植本传,曹植“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淄侯”,到黄初二年贬爵安乡侯,为临淄侯凡十年。但十年中,前九年曹操在世,为曹植创作前期;而后一年
古代督查工作的弊病
作者:林骥良  来源:秘书工作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督查工作  古代  巩固政权  三国志  经典著作  治理国家  周武王  周礼  职能  汉书 
描述:封管、蔡、霍
释“趁急”
作者:钟兆华  来源:语文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敦煌变文  同义复合词  近代汉语  用例  晏几道  舍利弗  常用词  三国志  平话  动词 
描述:的“趁急”,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如是一词,其意义又是什么? 在近代汉语中,“趁”是个常用词,意为追,逐,赶。这样的用例很多。如 (3)行经三日,遂被单于趁来。(《敦煌变文集》卷一《李陵变文》) (4)黑狗趁兔,岂不可得?(《敦煌掇琐》卷二《晏子赋》) (5)红尘陌上游,碧柳堤边住。才趁彩云来,又逐飞花去。(晏几道《生查
史料间的矛盾与考据中的判断-兼论郭沫若对判断原则的变革
作者:任嘉禾  来源: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史料  孔子  三国志  考据学  王安石  孟子  正史  十三经  三年之丧  圣人 
描述:判断。
毁书与撕稿
作者:胡杨  来源:实践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陈寿  三国志  著书立说  魏书  夏侯  写文章  做学问  态度  西晋 
描述:来《三国志》读了,发现确实比自己的《魏书》写得好,于是,当即把未问世的书稿毁弃,并放弃了继续写《魏书》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