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684)
学位论文
(39)
图书
(11)
报纸
(7)
会议论文
(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96)
地方文献
(38)
地方风物
(5)
红色文化
(4)
才乡教育
(1)
宗教集要
(1)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
(46)
2013
(37)
2011
(53)
2010
(40)
2009
(40)
2008
(46)
2007
(36)
2001
(27)
1999
(26)
1996
(26)
按来源分组
语文学刊
(8)
中国韵文学刊
(8)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7)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
贵州文史丛刊
(1)
新余高专学报
(1)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
(1)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佛
中国
共同特征
和凝
文学评论
创作范式
以诗为词
及时行乐
《虞美人》
主体介入性
冯延巳
阳春集
北宋
厚重感
词
文学研究
内容
内涵
《蝶恋花》
主体介入
晏殊
闲
个性
汤显祖
改编说
女性视角
研究状况
文渊阁
交往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词综》】搜索到相关结果
37
条
晏殊
词
的色彩及其富贵闲雅风度
作者:
胡遂
尹文芳
来源:
求索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词
晏殊
色彩
风度
描述:
晏殊是北宋的第一代词人。富贵通达的人生让他拥有富贵闲人的雍容心态;词人身份让他于物有情,用心体察事象,因而其
词
写富贵生活能以闲雅之笔出之,绘繁华景象注入深情思致,常有富贵气象且华贵高雅,色彩多变又与
宋代歌妓
词
的内容和思想辨析研究
作者:
罗钊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歌妓
词
周邦彦
文人士大夫
宋代文人
作者
欧阳修
思想意义
晏几道
宋朝
气质
描述:
所以为歌妓作词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李煜与晏几道梦
词
比较研究
作者:
樊文军
来源:
榆林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煜
晏几道
梦
词
描述:
梦是一种个体主体经验,一种意象语言.本文以李后主和晏几道两位词人的梦
词
作为研究时象,通过二人梦
词
内容比较、秉性和生平遭际与梦
词
创作异同点、梦
词
结构与审美情趣比较探究二人
词
作的艺术魅力及其人生体验.
浅论晏几道梦
词
分类及其意象内蕴
作者:
杜慧芳
来源:
商情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梦
词
意象
描述:
晏几道的《小山
词
》中梦
词
约占四分之一,根据“梦”自入
词
以来的分类,可分为自梦,她梦,梦喻。“梦”意象是他个性化的表现存在形态,也是他表现情感体验的方式。“梦”意象寄寓着词人对真挚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临川二谢(谢逸、谢薖)
词
比较
作者:
王维亚
来源: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谢逸
谢薖
宋词
描述:
格与技巧等方面的差异性,探求江西诗派的诗词方法。
柳永与晏几道
词
作中的名利与情爱
作者:
刘丽娜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词
柳永
情爱
小山
词
适应社会
词
作
价值取向
名利
风格追求
生活年代
描述:
个固执
晏几道个人性格及其
词
作艺术特色研究
作者:
李联凯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性格
艺术特色
描述:
乏深度的分析。这些都为今后一个阶段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稳于深闺人未识:浅谈“闺怨
词
”
作者:
朱阳慧
来源:
新高考(高二语文)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闺怨
文学创作
古代女子
教学实践
创作者
欧阳修
男性
晏殊
描述:
由于古代女子极少参与文学创作,所以“闺怨
词
”的创作者一般为男性。晏殊、欧阳修等大家都有“闺怨
词
”的名篇流传下来。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品读男性词人的“闺怨
词
”谈一点粗浅的见解。
王应麟《
词
学指南》对于现代阅读写作的启示
作者:
曹家欣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应麟
《
词
学指南》
现代阅读
写作
描述:
阅读写作的要义:编题、作文法、语忌、诵书、合诵、编文.这六法涵盖了阅读写作的各个方面:包括阅读计划拟定、阅读作品选择、写作练习规划、写作注意事项等.提倡优秀作文必须建立在广泛的阅读基础之上,通过合理规划阅读,可以有效提高个人写作能力.这类系统的阅读写作方法对今人仍有巨大参考价值.
晏殊
词
“思致”表现形态探微
作者:
曹章庆
来源: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词
思致
形态
诗性智慧
描述:
在象外,迷离蕴藉。"无心"、"有意"两种形态虽各有别,但在深层心理上都是作者理性观照的产物,是晏殊对人情世态、历史人生洞悟穿透的诗性智慧结晶。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