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9)
报纸(12)
图书(2)
会议论文(1)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9)
地方文献 (7)
才乡教育 (6)
地方风物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10)
2012(5)
2011(2)
2009(3)
2005(1)
2001(2)
1999(2)
1998(2)
1997(1)
1986(2)
按来源分组
外语与外语教学(4)
其它(3)
抚州日报(2)
戏剧艺术(1)
城市快报(1)
吉林教育(高教)(1)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
咬文嚼字(1)
初中生(1)
河南人民出版社(1)
最棒最忠实的Fan
作者:果果  来源:新东方英语(中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母亲  新东方  乐史  成功  天堂  英语  美国  流行  文化现象  注明 
描述:ackstreet Boys(后街男孩)毫无疑问是流行乐史上最成功的乐队之一,由Nick、AJ、Brian、Kevin、Howie五位能B
甘苦“筷”先尝
作者:雷风杰  来源:山西老年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筷子  司马光  王安石  历史悠久  为民服务  庙前  英语  精神底蕴  中华民族  文化底蕴 
描述:甘苦“筷”先尝
应是“have+a+n”结构
作者:曹南洋  来源: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英语  结构  名词  动词  英汉语  中常会  句子  谷城  概括  辅导 
描述:处看一
李浩杰:高考从头至尾,敌人就是自己
作者:李浩杰  来源:高中数理化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考  敌人  采访对象  清华大学  甘肃省  语文  理科  数学  英语 
描述:李浩杰:高考从头至尾,敌人就是自己
PICQ天堑变通途
作者:暂无 来源:Internet信息世界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网络软件开发  即时通讯  晏殊  通信工具  中文  联系人  资讯  多样化  用户  英语 
描述:夜读晏殊“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一句,不由暗自庆幸出生在这个资讯发达的社会。除了书信、电话和电报等传统的通信工具之外,Internet以及其衍生手段的出现更使我们拥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欧阳昱诗歌四首
作者:欧阳昱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偷渡  英语  诗歌  古汉语  中文  词条  精神  辞典  欧阳  新英汉词典 
描述:都一并忘记 唉,这无边无际的英语 那铺天盖地的感觉 在全世界几十亿人中 只剩下我一个自己 偷 渡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首以“偷渡”为题 的中文诗 “一个永久的精神流放者 我无数次梦想偷渡过去” 这是该诗
诗就是自己的一条河:欧阳昱与杨邪对谈录
作者:杨邪 欧阳昱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  澳大利亚  翻译  八十年代  欧阳  英语  澳洲  中文  湖畔诗派  二十年 
描述:开始,你的写作风格就是比较“剑走偏锋”的?要不然,那些诗歌的发表不会如此艰难。 欧阳:那是一个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年代。我学英语期间,又自学了法语和德语。我现在在墨尔本的家中翻旧稿时,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德语小说
关于反学院、“愤怒”与双语:欧阳昱访谈
作者:梁余晶 欧阳昱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澳大利亚  英文写作  欧阳  英语  汉语  长篇小说  创作  出版界  中文  双语 
描述:问题,有了想法写就行了。再说读博期间,要大量阅读英文作品,人的思想基本上浸润在英文之中,人也活在澳大利亚这个英语语言空间中。
欧阳昱英汉诗集《双语恋》出版
作者:暂无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英汉  双语  澳大利亚  爱情诗歌  出版  中文书  两种语言  欧阳  英语  排版 
描述::1975-2008年的诗》。该诗集搜集了诗人30年来用英汉两种语言写成的爱情诗歌,排版方式左页为英语,右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牡丹亭》英语译本对比研究
作者:许方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  对等 
描述:的心理价值取向。作为一部中国传统戏剧,《牡丹亭》一百多年来一直为西方文化界所关注,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其主要表现方式,一为昆曲在国外的公演,一为《牡丹亭》戏剧文本译介。昆曲《牡丹亭》公演已经不断在世界各国掀起轰动,但是《牡丹亭》戏剧文本的译介相比较而言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现存的《牡丹亭》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当数Cyril Birch的译本和汪榕培的译本,两个译本年代不同,侧重点也不同,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在本土译者和外语译者心目中的不同理解,而这种不同理解又影响乃至左右着外语读者对《牡丹亭》的接受和欣赏,从而进一步影响制约着中西文化交流。本文即从此出发,就两个译本的同异进行比较,采取的比较方法论是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尤其侧重于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因其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