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787)
报纸(2114)
学位论文(594)
图书(180)
会议论文(93)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42)
历史名人 (2625)
地方风物 (120)
非遗保护 (35)
才乡教育 (19)
宗教集要 (14)
文化溯源 (11)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4(673)
2013(421)
2012(713)
2011(580)
2010(592)
2009(546)
2008(580)
2004(196)
2000(90)
1993(46)
按来源分组
其它(782)
四川戏剧(25)
兰台世界(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
中学教学参考(2)
天中学刊(2)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1)
东方食疗与保健(1)
机械管理开发(1)
牡丹亭》与《桃花扇》的现代性萌芽略探
作者:焦宗烨 景菁  来源: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桃花扇  牡丹亭  现代性萌芽  理学传统  表达与反叛 
描述: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伟大。《牡丹亭》《桃花扇》这种表达与反叛交织的表现佐证了《牡丹亭》《桃花扇》两部划时代的戏曲巨著所客观表达的意识缺乏完整而宏伟的思想体系,仅属懵懂的现代意识或仅仅是现代性萌芽。
《西厢记》红娘与《牡丹亭》春香之形象对比
作者:郭红波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红娘  春香  形象对比 
描述:本文将《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红娘与春香这两个重要的配角人物的形象的异同作了比较,并分析了她们形象不同的原因,展现了两位女配角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不同的文化意义。
牡丹亭:侯庆艺术展
作者:奈西  来源:东方艺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艺术展  戏曲艺术  表演  美术馆  着装  展览  古代  现代  状态 
描述:5月23日,"牡丹亭"——侯庆艺术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一场戏曲艺术家的着装表演开场,并同时呈现了古代与现代两位妙龄少女的情窦初开的一系列状态,一种懵懂,一种情怀。无论是表演还是画作都深刻诠释
也去一次牡丹亭〔外一首〕
作者:郭宏枝  来源:中国诗歌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绣球花  自画像  柳梦梅  蜜蜂  布置  失眠  婚礼  经书  整理 
描述:也去一次牡丹亭〔外一首〕
牡丹亭》曲谱流变探析
作者:冯芸 周荟婷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曲谱  工尺谱  五线谱  昆曲  汤显祖  格律谱  简谱  流变  探析 
描述:一、《牡丹亭》在昆曲舞台的滥觞:从改编到订谱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的《牡丹亭》,乃"绝世奇才"汤显祖的至情之作。文稿始成,便在社会上形成了洛阳纸贵,"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
汤显祖泪著《牡丹亭
作者:鲁可  来源:经典阅读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杜丽娘  柳梦梅  书房  中午  老夫人  后花园  创作活动  道爱 
描述:汤显祖写《牡丹亭》入了迷,饭不吃,觉不睡。有一次,汤夫人问他饿不饿?他:"我整天都同杜丽娘、柳梦梅、春香打交道,哪里还觉得饿!"一天中午给他送饭,书房里竟空无一人,急忙派人四处寻找,也
无锡剧场上演《牡丹亭》,网友微博感受
作者:暂无 来源:无锡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上周末,江苏省昆剧院经典昆曲折子戏《牡丹亭》在无锡万和公益剧场上演。以书换票的形式亲切又温馨。剧场不大,座无虚席。看过剧的网友@遇见你937意犹未尽,微博图文叙说观剧感受,“那一阙古老情话
杜甫文化影响的一瞥:以《牡丹亭》为中心的讨论
作者:刘晓凤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牡丹亭  人物设置  杜诗运用  杜甫影响  “情” 
描述:的传奇《牡丹亭》就是融汇诗圣精神和杜诗艺术,集中反映杜甫文化影响的作品。文章以《牡丹亭》为中心,从人物设置、杜诗运用及思想主题等方面分析了杜甫的文化影响。
从关联理论看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以《牡丹亭》典故英译为例
作者:潘晓璐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典故  文化缺省  翻译补偿  牡丹亭 
描述:各种方法的优缺。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论文选取《牡丹亭》的典故作为分析语料,运用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尤其是“关联度”、“语境效果”、“最佳关联”,指导分析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并对所选案例进行对比研究
一次可贵的实践:中日版《牡丹亭
作者:康迪  来源:戏剧丛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无限意味  意象空间  杜丽娘  昆曲  戏曲  服装  创作者  日本歌舞伎  演员表演 
描述:我爱看戏.最初被吸引是因为戏曲之"妙"——一个手势,契合无限意味;几张桌椅,能摆任意场景;一通锣鼓,打出波浪与风声,简简单单便营造丰富意象空间,处处闪烁"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可是后来却常看到"笨",服装更华丽,舞台更精美,乐队更庞大,编曲更繁复,创作者仿佛下了大力气,观来却总差了一点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