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546)
报纸(1975)
学位论文(119)
图书(63)
会议论文(32)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13)
历史名人 (822)
按年份分组
2014(523)
2012(568)
2010(471)
2009(422)
2008(477)
2007(299)
2004(117)
2000(52)
1991(17)
1988(19)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78)
中国文化报(62)
齐鲁学刊(6)
戏曲研究通讯(6)
国学(3)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江苏教育(2)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数学大王(下旬)(1)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1)
牡丹亭》与《长生殿
作者:邹自振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长生殿  长生殿  情至  情至  玉茗堂派  玉茗堂派  情缘  情缘  虚幻  虚幻 
描述:的翘楚;其剧作中“情缘总归虚幻”的虚无思想也来自于汤氏。他写李、杨月宫重圆的虚幻,无疑寄托了自己人生失意的空幻之感。
为什么是牡丹亭(为什么是·寻找文化强国密码
作者:周飞亚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版式设计 蔡华伟 一台《牡丹亭》,从传统版到青春版,从厅堂版到实景园林版,水袖飞舞间,六百载意蕴不变。 让人抚掌惊叹的,不只是其委婉绮丽的风格,更源自这部昆剧旺盛不竭的生命力。哪怕戏曲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
作者:董雁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生殿  长生殿  牡丹亭  牡丹亭  以情抗理  以情抗理  导情入理  导情入理  情悔  情悔 
描述:理性省思色彩。就至情表现形式而言,汤显祖采用的是"肯綮于生死之际"的超越现实手法,而洪?以情感忏悔和诗意升华代替汤氏的情欲张扬和个性意识,宗教意味较为浓重。
牡丹亭》之后再看《长生殿
作者:罗珺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长生殿  牡丹亭  中国昆曲  昆曲艺术  杨贵妃  唐明皇  白先勇  保守派  安史之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描述:清代洪升所写的《长生殿》,是一部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巨作,为昆剧中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优秀传统名剧。12月11日至13日,为纪念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论《牡丹亭》对《长生殿》的影响
作者:邹自振  来源: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长生殿  长生殿  情至  情至  玉茗堂派  玉茗堂派  情缘  情缘  虚幻  虚幻 
描述: ,无疑寄托了自己人生失意的空幻之感。
牡丹亭》、《长生殿》爱情描写之比较
作者:徐人忠  来源: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唐明皇  长生殿  杨玉环  爱情描写  杜丽娘  真挚爱情  封建宗法制度  封建礼教  《长恨歌》 
描述:,有的文章认为“《长主殿》的主题是歌颂李、杨的真挚爱情”,有的
论《长生殿》对《牡丹亭》的借鉴
作者:江兴祐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生殿  长生殿  牡丹亭  牡丹亭  借鉴  借鉴 
描述:长生殿》的“三易稿”使作品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这又与《牡丹亭》不无关系。洪昇对《牡丹亭》的评价恰恰印证了《长生殿》对《牡丹亭》的借鉴。这种借鉴具体表现在剧情结构、爱情主题、通变手法、细节描写
长生殿》与《牡丹亭》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比较
作者:云燕  来源:西安社会科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生殿  长生殿  牡丹亭  牡丹亭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剧情结构  剧情结构 
描述:长生殿》作为明清传奇的杰作,继承发展了《牡丹亭》的情至思想。本文从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上讨论了二剧的关联性,并且比较了二剧在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方面的异同。
浅谈《长生殿》对《牡丹亭》的“至情”突破
作者:孙银霞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至情  至情  突破  突破  长生殿  长生殿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从感情的基础到感情的温度直至感人的程度都以更加深刻的意义诠释了"至情"的含义。倘若说《牡丹亭》为"至情"提供了一个高度,那么《长生殿》定是在它的高度上自然生发了自己感人的"温度"。
“上戏”附属戏曲学校“昆五班”教学汇报演出
作者:忆斯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汇报演出  戏曲学校  教学  平均年龄  牡丹亭  长生殿  折子戏 
描述:牡丹亭·游园惊梦》、《长生殿-酒楼》、《玉簪记·琴挑》、《孽海记·下山》……一段段文武经典折子戏,由一群平均年龄仅14岁的小不点表演起来,倒也不紧不慢、有板有眼。这60位被称为昆五班的学员,是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