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间只有情难诉-浅析《牡丹亭》之于明清文人传奇的情感关涉
-
作者:梁波 来源:现代语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至情 情死 牡丹窠臼
-
描述:世间只有情难诉-浅析《牡丹亭》之于明清文人传奇的情感关涉
-
《牡丹亭》主题公园将现身江西抚州
-
作者:暂无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文化主题公园 汤显祖 现身 江西 南柯记 临川四梦 中国新闻 戏剧作品 抚州市
-
描述:据中国新闻网消息,中国首家以汤显祖千古名篇《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临川四梦巨著场景为蓝本,复原再现这四部世界戏剧作品的文化主题公园将现身江西抚州。据介绍,该文化主题公园将建于
-
明清江南闺阁女性的《牡丹亭》阅读接受
-
作者:董雁 来源:东方丛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阅读接受 闺阁女性 明清江南 女性情感 杜丽娘 女性阅读 评点者 汤显祖 江南地区
-
描述:晚明汤显祖脍炙人口的传奇剧《牡丹亭》,在当时造成文人学士案头无不置一册的风潮,这股风潮一直延续到清代,其间改本续本屡出不穷,评点、转引者更是不胜枚举。而《牡丹亭》在明清江南闺阁女子中造成的热烈反响
-
《牡丹亭》的象征思维及其戏曲史意义
-
作者:谢雍君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杜丽娘 象征思维 戏曲史 象征意蕴 思维方式 生存环境 象征手法 柳梦梅
-
描述:引言当我们梳理关于《牡丹亭》内涵之种种时,发现剧情中有许多不符常情常理之处。比如,杜丽娘随父母在南安生活3年,居然不知自己居住的太守府后有一大花园,而丫鬟春香偶尔一次出恭,即发现有这等一个所在(《闺
-
白先勇的昆曲―从《牡丹亭》及《玉簪记》说起
-
作者:吴迪 来源:书屋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白先勇 昆曲 玉簪 昆剧 杜丽娘 柳梦梅 演出 昆山腔 汤显祖
-
描述:元末,江苏的昆山发展出昆山腔。明朝嘉靖年间,魏良辅将其改良为婉转动听的水磨调,梁辰鱼撰写出首部昆剧《浣纱记》。直至清朝嘉庆年间,昆剧盛行了约两百年。之后,京戏逐渐取代了昆曲的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杜丽娘慕色还魂》与《牡丹亭》之比较
-
作者:章芳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汤显祖 话本小说 传奇 柳梦梅 人物形象 寻梦 叙事方式 叙事者
-
描述:《牡丹亭》(以下简称《牡》)传奇取材于明代何大伦辑《重刻增补燕居笔记》(万历以后编刊)卷九所收的《杜丽娘慕色还魂》(以下简称《杜》)话本。小说写南宋光宗时南雄太守杜宝之女丽娘,在一次游
-
政治表达与情欲伪装: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汤显祖与《牡丹亭》
-
作者:刘冬梅 来源:文学前沿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杜丽娘 牡丹亭 精神分析 政治理想 弗洛伊德 潜意识 伪装 柳梦梅 人物形象
-
描述:为: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每一
-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青春文化载体:青春版《牡丹亭》的现代创造
-
作者:王雯 来源:人文论谭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杜丽娘 文化载体 青年观 汤显祖 昆曲艺术 价值与意义 青春文化 爱情神话
-
描述:其对昆曲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
谢逸及其《溪堂集》述论
-
作者:王灵燕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谢逸 江西诗派 溪堂集
-
描述:合把握的论著尚未出现。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谢逸的生平、交游、思想、诗、词、文及后世接受等方面进行系统把握,力求对谢逸其人及其文学作品有全面了解。 第一章对谢逸的生平、交游及思想进行论述。谢逸字无逸是大家公认的,但伍晓蔓在《江西宗派研究》一书中称“夷季”为谢逸的另一字。通过《苕溪渔隐丛话》引《雪浪斋日记》及《王直方诗话》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夷季确为谢逸另一字。谢逸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临川老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外出经历,但他却与江西诗派的成员有着广泛的交往。谢逸与诗派中的王直方、汪革、谢薖和吕本中等人交往密切。绍圣四年去京师参加省试,谢逸与王直方结识并成为终生好友。同乡好友汪革与谢逸从小交好,二人情同手足。谢薖是谢逸从弟,兄弟感情颇深。吕本中是《江西诗社宗派图》的创建者,崇宁二年,谢逸通过汪革致书吕希哲,开始了与吕本中的交往。在与江西诗派有密切联系的诗人之中,惠洪与谢逸关系最好。以谢逸为中心有两次大的诗歌唱和活动,即“贯时轩唱和”和“满城风雨近重阳”的补作,这两次唱和活动是江西诗派成员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体现。受时代风潮、交游圈子及个人经历的影响,谢逸的思想并不是专主儒家而是儒释道三者的结合,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主要探讨谢逸的诗文创作。谢逸的诗大致分为三种题材:道义互勉的赠答唱和诗、表明心志的咏物诗和以古人励己的咏怀古迹诗。谢诗风格清新隽秀而又时露豪放峭拔。清新隽秀之风主要体现在他与朋友的交游赋诗之作以及一些写景诗中,这些诗描绘了一幅幅清新淡雅的图画,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旷达和自适。谢诗虽以清新隽秀见长,但是其中不乏“碧海鲸鱼”式的豪雄峭拔之语,代表作是《送董元达》和《次季智伯韵》。作为江西诗派的一员,谢逸的诗歌在艺术风格和写作手法上都有明显的学黄痕迹。谢逸诗中有为黄庭坚所赞赏的生新瘦硬之作,但更多的却是求新求变而形成的清新隽秀之诗。这也是承继了黄庭坚诗歌理论及创作经验的精髓,即在继承中求新。与艺术风格相比,谢逸在写作手法上受黄的影响更为明显一些,散文笔法和用典是最突出的两个特征。谢逸散文现存47篇,最能体现其写作特色的是记文。谢逸的记文观点鲜明,论证缜密,有很强的感染力。作为理学传人,谢逸的散文带有浓厚的理学色彩。 第三章着重讨论谢逸词的创作。谢逸现存六十余首词中,有一半左右是闺情词,还有表达隐居之志的隐逸词和写景咏物、表达生活情趣的词。谢逸词虽为婉约一派,但也有一首别调,即《西江月•送朱泮英》。这首词格调高昂、气势豪迈,形象地刻画了一个意气风发、有伟大抱负的少年英雄形象。《溪堂词》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清丽疏俊的词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高雅写闺情、以淡语出浓情和秀丽淡雅之景。谢逸笔下的景色自然清新,没有多少富贵气,往往选用几个有代表性的意象,将其与自身的独特情感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幅秀丽淡雅的图画。谢逸的词创作可以看作是宋初江西词派的余音。他将以晏欧为主体的士大夫雅词向下转移,变为下层文人之雅,这也是花间词风在社会阶层上的一种由上向下的变化,对延续、扩大花间词风的影响,传承花间传统功不可没。从晚唐五代花间派的创作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种“诗庄词媚”的创作倾向,这种倾向在谢逸身上也有鲜明的体现。谢逸诗词在题材内容、意象使用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在创作手法上则呈现出相似性。在诗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谢逸阳刚的一面,在词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他阴柔的一面,二者结合,才是诗人的完美展示。谢逸诗词中意象都是高度雅化,毫无粗俗淫鄙之色,但词中的意象往往是虚化的,是将浓厚的人物情事意象虚化到自然景物意象之中,因此意象往往具有双重含义。而诗中的意象往往比较清晰、纯粹。在创作手法上,诗词呈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善于炼字和化用前人成句是二者共同的特征。从谢逸诗词比较来看,他的词的文学成就比诗要高,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位不应被忽略的词人。 余论部分主要探讨谢逸的后世接受问题。谢逸以其德行高尚、洁高孤傲的形象得到了当时和后世人的赞赏,其诗文亦“为世所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历来人们认为“蝴蝶诗”三百首是谢逸所作,谢逸即为“谢蝴蝶”,但从对“谢蝴蝶”的记载及对谢逸作品的考查来看,“蝴蝶诗”三百首并非谢逸所作,“谢蝴蝶”也并非谢逸而另有其人。
-
战国时期林牧副渔业发展述论
-
作者:李亚光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周礼 经济林木 饲养 农户 中原地区 祭祀 韩非子 春秋时期 种植
-
描述:一、林木业生产 (一)林木采伐 林木业在战国时期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认为是衡量国家贫富的重要标志之一.《管子·立政》说: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