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示儿”“并非”教导儿子”
作者:李昌前  来源:教师之友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生  教学参考书  解释  语文课本  标题  古代诗文  古汉语  王安石  表示异议  教导 
描述:。有必要再补充一点论据,以求认识接近或统一。"示",确有"给人看"的意思,《古汉语常用字典》就取这种解释。《汉书》"示"多作"视"(详见《辞源》2262页)。古代诗文标题含"示"的很多。陆游除了《示
“见”与“相”的称代用法
作者:李其俊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动词  答司马谏议书  代用  古汉语  可译  第一人称  王安石  上下文  主动句  吕布 
描述:“见”实际上倒置动向之前,“卓几见杀”意即“卓几杀我”。“见恕”即“恕我”。一般认为是因为动词“见”的活用。“相”,表示称代时,也是居于动词前。“相”的称代用法,大致分为两种。第一,如果它后面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双方发出且接受的,就称代双方,常表示一种互相对待的关系。可译为“互相”、“彼此”等。例如:③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意动用法之管见
作者:欧浩  来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  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  意念  古汉语  宾语  动作  王安石 
描述:意动用法是把名词、形容词活用为意念性的动词,可译为"以……为……"、"感到……"、"觉得……"、"认为……"等。它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有明显的不同:意动用法的动词是存于意念之中的,而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词则表示一般性动作、行为。
何谓“相公”
作者:朱艳梅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元代  尊称  通俗小说  古汉语  朱元璋  清代后期  关汉卿  官场现形记  无名氏 
描述:“相公”一词最初见于三国时王粲的《从军诗》:“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这是用来称呼曹操的,后来逐渐用在多种场合。在古汉语中,它大致有以下几种意思。一、对宰相或丞相的尊称。如《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
释“强梁”
作者:罗红昌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强梁  老子注  古汉语  来母  说文  本义  王安石  引伸  朱谦之  道德经 
描述:”之本义。但文献中,栋梁往往是有用之才,堪当大任者,而绝非老子所谓“不得其死”者。实际上,古汉语存在一种“慢声为二,急声为一”的衍生模式,即某字附加“来母+某字韵母”构成双音节形式。兹举数例如下:笔→不律
应是“父执”
作者:姜宁波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出版社  古汉语  大上海  父亲  四川  西南  丹青  经费  资助  写作 
描述:《我许丹青——西南大学部分书画名家图话》(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有《郑思虞:砚山风雨过百年》一文,其中有句话这样写道:"1929年,由父挚谢孝志先生资助经费,顺江而下,远赴大上海求学。"这里的"父挚"应该是"父执"之误。
欧阳昱诗歌四首
作者:欧阳昱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偷渡  英语  诗歌  古汉语  中文  词条  精神  辞典  欧阳  新英汉词典 
描述:都一并忘记 唉,这无边无际的英语 那铺天盖地的感觉 在全世界几十亿人中 只剩下我一个自己 偷 渡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首以“偷渡”为题 的中文诗 “一个永久的精神流放者 我无数次梦想偷渡过去” 这是该诗的头两句 这首诗从头至尾谈偷渡 至今都没有机会发表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自译自诗 中文出不来的就通过英文出去 一上手就遇到棘手的问题 我的汉英词典没有“偷
应是“宵小”
作者:张锡良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电视节目  说文通训定声  季羡林  中央电视台  古汉语  反法西斯  野心家  索隐  诗经  小诗 
描述:钱文忠是季羡林先生的高足,据说在季先生生前,每年春节及季先生生日,钱文忠都会去给季老磕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档节目还曾介绍过此事。据说张光磷也是季先生的弟子,曾以"张光"为名撰文,文中说:钱文忠其实以前从来没有给季先生磕过头,电视节目大
从汉代注释书谈古汉语名词句法功能的变化:兼评“词类活用”说
作者:孙良明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述语  汉语名词  名词句  词类活用  谓语  功能的变化  诗经  兼评  郑笺  《周礼 
描述:句”②,就古代汉语来说,《马氏文通》讲的名代同次“同于主次”③和黎锦熙《比较文法》讲的名词在不用同动的补位④,可能是在“条件”之中.而就汉语来说名词表示判断可不用判断词,古今是一致的.但在古汉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