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0)
报纸(139)
图书(10)
会议论文(1)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54)
宗教集要 (13)
地方文献 (13)
红色文化 (5)
地方风物 (4)
非遗保护 (1)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58)
2013(5)
2011(40)
2003(5)
2002(7)
1997(5)
1992(4)
1990(5)
1987(3)
1948(1)
按来源分组
其它(6)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3)
家庭医学杂志(1)
三亚晨报(1)
写作(1)
蚌埠日报(1)
泉州晚报海外版(1)
青少年书法(1)
大连日报(1)
保山日报(1)
“片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作者:赵超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气象  自然气象  物感说  物感说  审美意境  审美意境 
描述:物感说”中的混沌一体,到唐宋时期“兴感说”中的条分缕析,可洞悉这种作用的历史发展轨迹;另一方面,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主动运用自然气象的意境营造功能,形成了不少凝结历史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审美意境,如“对床夜雨”、“寒夜听雨”等。
欲望凤来百兽舞 何异北辕将适楚:从《德舞》与《立部伎》看
作者:杜兴梅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白居易  白居易  德舞》  德舞》  《立部伎》  《立部伎》  雅乐之替  雅乐之替 
描述:白居易的《德舞》与《立部伎》都曾遭到后人的误读和诟病。文中以《德舞》和《立部伎》为个案,通过对二者的产生、流变、艺术特色、思想意蕴和政治取向的考察,澄清了白居易刺雅乐之替的真正含义,并分析
酸甜苦辣都是歌——记道泉子镇计生办主任姜洪颖
作者:暂无 来源:朝阳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在了计划生育工作中”。朝阳市龙城区道泉子镇计生主任姜洪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1
城会女足预赛杭州队小组第二 □时报记者 管吴澄
作者:时报 管吴澄  来源:青年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城会 时报讯 昨天下午,第七届城运会女足预赛(杭州赛区)落下帷幕。东道主杭州队以5比1战胜了北京东城区队,国青小将吴海燕上演了帽子戏法,辛田和李影各入一球。 由于大连队1比0战胜广东队,积
落后23分完成大逆转广厦追平队史最长连胜时报记者管吴澄发
作者:管吴澄  来源:青年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比112,广厦客场战胜北京,追平了队史最长的连胜。钱德勒44分18篮板,拉莫斯26分14篮板,林志杰
明“子派”后学论宋元诗:以末五子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王逊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子派  李维桢  胡应麟  前后  宋元  六朝  文学史地位  诗必盛唐  诗歌史  唐诗 
描述:子派的理论主张被归纳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这一概括不免偏狭,就诗而言,当是"古诗以汉魏为师,旁及六朝;近体诗以盛唐为诗,旁及初唐"①,但对于宋元诗,他们则毫无例外的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情绪
心水心玉簪记:琴曲书画昆曲新美学
作者:白先勇  来源:书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新美学  玉簪  昆曲  心水  制作  新观点  中国传统  牡丹亭  大师 
描述:继二○○四年青春版《牡丹亭》之后,作家白先勇带领原班人马制作新版《玉簪记》,将中国传统最雅致的琴曲书画,在舞台上赋予新意。本书由白先勇总策划,制作团队共同书写:包括张淑香的新剧本、新观点,传承大师华文漪与岳美缇的现身说戏,书法家董阳孜的
镂月为歌扇 裁作舞衣:《楼会》的艺术个性
作者:岳美缇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老师  昆曲  表演  气质  演出  艺术个性  爱情  苏州  二郎神 
描述:我是1985年去苏州向沈传芷老师学《西楼记》中的《楼会》《拆书》。以前只听说这几个戏里有好曲子,也曾学过几段,如《拆书》中的【一江风】【红衲袄】,《玩笺》中的【二郎神】等,但戏始终没有学,也没有看过老师们和同辈的表演。向沈老师学
让土地营养健康———记吉首市农业局土肥站站长陈道
作者:暂无 来源:团结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符晓鸣 几年以前,“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和“巧种田不如拙施肥”这样的农谚还被吉首广大农民奉为“金科玉律”,而如今,土壤化验、配方施肥、科学施肥这些前卫的词语也经常挂在农民的嘴边。目前,吉首市广袤的农田果园全部“体检”完毕,依照市农业局土肥站工作人员开出的“处方”,变得更加“
李觏与资溪龙荫村 ――访李觏37代后裔李步
作者:易资庆 叶莉 左木京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觏是资溪人引以为傲的乡贤,更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位值得后人敬仰的北宋杰出的学者、思想家、改革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在李觏故里的资溪高田龙荫村,还住着李觏后裔的亲支和旁支。在资溪乡村多处建有李觏祖墓和李氏家庙、家谱,如嵩市三口村的李氏家庙至今仍保存较为完好,内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