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32)
学位论文(523)
图书(118)
会议论文(53)
报纸(5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70)
地方风物 (118)
地方文献 (115)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18)
文化溯源 (11)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2(135)
2011(128)
2010(122)
2009(106)
2008(95)
2007(95)
2005(76)
2004(69)
2001(38)
1999(37)
按来源分组
人民音乐出版社(8)
外语与外语教学(3)
天津人民出版社(2)
齐鲁书社(2)
新疆人民出版社(1)
晋中学院学报(1)
巴蜀书社(1)
中国远程教育(1)
池州师专学报(1)
科学经济社会(1)
陆九渊“本心”思想研究
作者:何凡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宇宙关系  本心思想 
描述:陆九渊“本心”思想研究
吴澄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杨璐璐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澄  理学  心学  宗朱兼陆 
描述:响了吴澄,中国哲学史上其他著名理学家的思想也在吴澄的哲学体系中能观察到踪迹,所以吴澄所研究的哲学内容也逃脱不出理气、心性、善恶等基本的哲学命题。吴澄的哲学思想中的心学理论一方面弥补了理学
苏轼与王安石政治关系研究
作者:刘森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政治关系  思想变化 
描述:深深反省再到最后的维护变法,苏轼的思想完成了一个循环,但是这却是一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在变化中改变着与王安石的政治关系。第四章是后王安石时代,苏轼与其的关系,金陵之会的达成
谢兰生书画艺术研究
作者:潘永耀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谢兰生  岭南书画  常惺惺斋 
描述:兰生家学渊源及其生平切入,通过对谢兰生交游的考察,得知当时岭南存在着一个以谢兰生为中心的诗文、金石、书画鉴定的文人文化圈。谢兰生鉴定过无数知名书画,其书画学思想主要是纵论古人百家得失,目的是成就自我。这种思想可以说对于广东书画坛有极大的影响,形成为广东文人书法与绘画的主脉。谢兰生以其学人的素养、文人的气质使广东画派在文人画的方向上继续发展,而成一鼎盛的黄金时代。同时,他的书学思想由此而传递出去,影响一代又一代书家,使其书学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逐渐走向成熟,导致清代晚期直至近、现代书坛的创作趋向碑派格局。
秦礼制文化研究
作者:岳文婷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秦人  周礼  礼治  礼法  变迁 
描述:,而且为此后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礼制提供了制度蓝本。秦王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所创立的礼制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仍以移花接木、借尸还魂的形式继续存在,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礼制,故研究秦礼制文化,不仅能澄清秦
王安石道学思想研究
作者:李欣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儒道兼综 
描述:形成了他独特的儒道兼综的天道观、运动观、历史观、人道观等哲学理论。同时重视从儒家经典中寻求治国平天下所需要的理论依据,并以此来指导、改造现实政治,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在现实中建立起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
明初朱子学研究
作者:郭锋航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初朱子学  曹端  薛瑄  吴与弼  胡居仁  陈献章 
描述:之动静则是太极本有的性质,包括本体意义上的动静和作为宇宙生成过程的动静两个方面涵义。在心性论上,在“理一分殊”视域下,重构天人宇宙图景。落实在工夫论上寻找“孔颜乐处”。他对“心”的地位抬的很高,但只是“心
王安石政治哲学研究
作者:毕明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三代”理想  成性  法度 
描述:帝三代”。北宋古文运动和义理之学的兴起是儒学复兴运动的重要方面,无论是古文的倡导者,还是义理之学的倡导者,他们倡导古文和义理之学都意在重建儒家理想的“三代”社会秩序。王安石的“三代”理想是重建儒家理想的伦理道德社会。概括来说,王安石心中的“三代”社会有两个主要特征:其一,它是一个以德性为基础的等级制社会,从这一点来看,王安石具有强烈的精英政治倾向;其二,它是一个道德理想国,从这一点来看,王安石是一个道德理想主义者。王安石始终以“生”言“性”,这使得其思想内部形成了张力,正是这种内在张力推动王安石对人性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从人性善恶的角度看,王安石人性论经历了“性归于善而已矣”、“性可以为恶”、“性有善有恶”和“性不可善恶言”四个发展阶段。“性不可善恶言”是王安石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最终定论,王安石的这一人性观是其“成性”论的理论前提。王安石的“成性”论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工夫论,而且体现了一种政治理想和国家观。在王安石看来,天赋的人性有善有恶,并不完善、完美,君主、政府和国家的作用和职责在于“辅相天地以理万物”,即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民“得性”、“成性”。王安石认为君主、政府和国家的责任在于“成民之性”,即认为君主、政府和国家只有在促进人性完善的情况下,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也即认为善或好的政府、国家和社会应是能够实现人性的政府、国家和社会。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以择术为始”,是说要治理好国家,必须首先明确治国的指导思想。王安石认为“唐太宗所知不远”、“每事当以尧、舜为法”,显然其在取法唐太宗还是取法尧、舜方面,做出了明确的选择,其变法目标不在于致富强,而在于实现儒家“三代”政治理想,其所择之术是“儒术”,其变法也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的变法。王安石以“变风俗”为“方今所急”,以创建良好的社会风俗改善民德为施政的首要着眼点和目标,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王安石所言“立法度”,是指重建包括教育制度在内的各项“三代”制度,其“法度”绝非刑法、刑律、刑名之意。王安石理财的目的在于首先解决民生问题,进而实现“王道”,即“三代”政治理想。王安石当政首先特置三司条例司理财,根本原因在于“富之”是“善之”的前提,是“王道之始”,是实现其“三代”政治理想的起点。儒家义利之辨的核心是主体行为准则之辨,所言之“利”指行为主体的私利。在个人行为准则选择方面,王安石无疑坚持的是孔、孟儒家精神,即以义为行为准则,而非以利为行为准则。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王安石要求神宗皇帝“但当论利害”、“当先校利害”,主张以国家利益为指导行为的准则,这是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现实主义之一面。此外,与孔、孟、程、朱相较,王安石义利之辨最为突出的特色是对分配正义问题的重视。孟子的王霸之辨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以力”与“以德”之辨,一是“性之”、“身之”与“假之”之辨。孟子“性之”、“身之”与“假之”之辨即二程、朱熹所强调的帝王“初心”之辨、“心术”之辨、诚伪之辨。在帝王“心术”之辨方面,王安石王霸之辨与程朱王霸之辨基本相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王安石王霸之辨中找不到孟子“以力”与“以德”之辨的任何痕迹,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王安石更是倾向于“以力”而非“以德”的强权政治法则,这是王安石王霸之辨与孟子、程朱王霸之辨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王安石政治现实主义的集中展现。历史上的灾异谴告说意在用天的权威限制绝对皇权,而“天变不足畏”则意味着对天之权威的直接否定,同时也就意味着主张不受限制的绝对皇权。王安石思想中的皇权处处受到天的限制与约束,也可以说王安石对天与帝王之关系的种种论述,都意在用天的权威限制、约束帝王的权力和行为。从王安石思想中天与皇权之关系的角度看,王安石不太可能向宋神宗进“天变不足畏”之言,也没有所谓的“天变不足畏”之精神。重建“三代”秩序是王安石、张载和二程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不过他们对“三代”的理解却存在一定差异。张载心目中的“三代”理想社会是一个使人人“自幼闻见莫非义理文章”,从而有利于人们实现人性,进而使人人都无私无我,人人都有“民胞物与”之心的万世太平社会。张载的“天”或“太虚”之学为其民胞物与的“大同”理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张载相似,二程理想的“三代”社会也是人人视人如己,视万物为一体的“大同”世界。二程关于“理”、“性”的论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为其大同“三代”理想作理论上的论证,为其大同“三代”理想建立理论基础。王安石与理学家们的“三代”虽都是儒家道德理想国,但王安石没有二程、张载所具有的“大同”社会理想,更没有为这种“大同”理想建立理论基础。
朱陆哲学比较研究
作者:彭永捷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朱陆之辩  道德  伦理 
描述: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绪论 宋明理学的一条主线 朱熹和陆象山都是南宋时代的大儒,他们分别是理学中道学与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而道学和心学又成为宋代理学以及整个元、明、清哲学中最主要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学... >> 详细
虞集研究论稿
作者:姬沈育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虞集  诗歌  散文  元代  文学思想  学术思想 
描述:《虞集研究论稿》一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论述虞集生活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延祐、天历年间,一方面,仁宗、文宗等继世祖之后再行“汉法”,重振儒学,恢复了中断近八十年的科举取士制度,使社会上出现了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