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初次拼接的华人戏剧风景:’96京华品剧录
作者:吴戈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表演  学术研讨会  中国大陆  《牡丹亭》  华人  观众  艺术家  中华文化  女兵  承传与发展 
描述:,可调迅速而广泛.但戏剧文化,尤其是话剧文化的交流,却十分缓慢而有限.一些有识之士对这种情形的焦灼,便化作了一种奔走呼号与切实努力,更催生了“’96中国戏剧交流暨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的扉页上开宗明义地写过:“近十年
韩世昌老师教我练习和运用眼神(下)
作者:林萍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面部肌肉  观众  师教  人物性格  面部表情  小姐  《牡丹亭》  《游园惊梦》  右手  人物形象 
描述:韩世昌老师教我练习和运用眼神(下)林萍林萍演出《游园惊梦》(二)费贞娥——用仇恨和巧装欢笑的眼神。《刺虎》是《铁冠图》里的一折,写宫人费贞娥假扮公主,替君父报仇的故事。韩老师抓住人物这一性格特征,表演上采用极力夸张的方法。其中变脸的表演可称是一绝,同...
折子戏简论
作者:徐扶明  来源:戏曲艺术(北京)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折子戏  《长生殿》  戏曲演出  《劝善金科》  短剧  观众  《缀白裘》  《金瓶梅》  《牡丹亭》  戏曲艺术 
描述:在于,观众层次
从山野之花唱至胸怀天下——昆曲艺术的情感魅力
作者:韩大晗  来源:世界博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感魅力  昆曲艺术  牡丹亭  剧本创作  故事  赵五娘  千字文  爱情  观众  遗产 
描述:起源于苏州的昆曲原本是民间的低俗娱乐,自文人士大夫加入创作后,昆曲变风变雅,一跃而上庙堂,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典雅的代表。然而无论是山野俚俗之音,或是对家国破碎、天下不幸的慷慨悲歌,都是“昆曲”这一艺术形式于汉民族性格、情感、精神的绝佳反映。
于丹与昆曲“对话”
作者:汪世瑜  来源:文化交流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中央电视台  牡丹亭  杜丽娘  游园  文化交流  观众  女教授  北师大  粮仓 
描述:,为什么由她来开讲呢?问这些问题的,有我的朋友、有记者,也有众多的观众。总之一句话:大家对她开昆曲讲座觉得奇怪。
青春版《牡丹亭》中杜丽娘的饰演者沈丰英的另类形象
作者:冷桂军 姜华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形象塑造  观众  音乐性  演员  类形象  黄梅戏  动作  主演 
描述:看过沈丰英主演的青春版《牡丹亭》的观众,都会被她所塑造的柔情似水的杜丽娘所感动。幽雅的气质,恬静的神情,优美的仪态,如梦
建立戏曲与电视的美满姻缘
作者:陈岗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电视剧  中国电视  《牡丹亭》  姻缘  舞台表演  观众  演员表演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近景  审美意识 
描述:建立戏曲与电视的美满姻缘陈岗今年夏秋相交的时节,在美丽的风筝之城———潍坊举行了第十五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戏曲电视剧(巨力杯)奖评奖活动。笔者作为评委之一,参与了评选活动的全过程。在从初评到定评的二十多天里,评委们之间最常谈起的一个名词就是“联姻”...
兰花丛中一枝梅
作者:周鼎  来源:戏文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艺术  台湾  女大学生  “传”字辈  中国戏剧  中国古典诗词  观众  基金会  传统文化 
描述:兰花丛中一枝梅
梅兰芳1919、1924年来日公演的报告__纪念梅先生诞辰
作者:吉田登志子 细井尚子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梅兰芳  《牡丹亭》  京剧  日本  演员  歌舞伎  东京  观众  贵妃醉酒  诞辰 
描述:牡丹亭》中的一折。
赞昆剧《牡丹亭》的舞台美术
作者:刘邦惠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舞台美术  上海昆剧团  表演艺术  杜丽娘  舞美设计  牡丹亭  观众  表现手法  天幕  民族特色 
描述:能有机会在四川观看上海昆剧团的演出,真使人高兴。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除了认真欣赏昆剧的表演艺术外,对其舞台美术也留心观赏。《牡丹亭》的舞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