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808)
报纸(243)
图书(127)
学位论文(114)
会议论文(6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183)
地方文献 (132)
宗教集要 (26)
地方风物 (9)
才乡教育 (5)
非遗保护 (4)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3(149)
2012(216)
2011(197)
2010(162)
2007(160)
2006(116)
2005(106)
2000(62)
1995(79)
1960(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9)
中国典籍与文化(19)
知识窗(3)
乡镇论坛(2)
当代职校生(2)
青少年日记(1)
公民与法治(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周代兵制初论
作者:徐喜辰  来源:中国史研究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左传  奴隶主贵族  周礼  野人  军队  周代  公社  兵制  西周时期  周公东征 
描述:周初的这种分封是一种武装驻防事业,目的在于作为周王室的助手,以监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实际上具有武装殖民性质。
周代祭社问题试探
作者:张鹤泉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代  社会生活  社神  诸侯  国家控制  保护神  村社  郑玄注  社会活动  周礼 
描述:密切。首先,周代凡与国土、地域相关的社会活动,都要秉告社神。周天子分封诸侯要先
重论康有为与今古文问题
作者:汤志钧  来源:近代史研究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康有为  今文经学  孔子  周公  古文经学  今古文  教学通议  周礼  维新变法  六经 
描述:康有为利用今文经学,宣传维新变法,已为人所公许;康有为早年酷好《周礼》,尊事周公,却未为人注视。康有为是一八八八年第一次上书之后,才崇奉今文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师承有绪。他的由尊周公到尊孔子,由好
训“缩酒”
作者:李家祥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缩酒  春秋左传  齐桓公  祭祀  楚国  周王室  诸侯国  周礼  郑玄  管仲 
描述: 《左传》鲁僖公四年春,齐桓公与管仲以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王祭不共,无以缩酒”为借口之一,纠集鲁、宋、陈、卫、郑等诸侯国军向楚国大举进攻.对是句中之“缩酒”一词,历代诸家训之为“浚酒”、“泲酒”、“渗酒”、“滤酒”。
从西周的君臣关系再释“八佾”
作者:李启谦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君臣关系  季氏  周礼  西周  专制政体  原始社会  建国后  原始民主  君主专制  社会势力 
描述:所建立的制度——周礼,必然是既有君主专制的成分,又有原始
《诗经·无羊》新解
作者:董文成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经  牛羊  奴隶主  诗序  郑玄注  朱熹  放牧  宣王  周礼  题解 
描述:对《诗序》皆有根本性的保留:认为此诗是歌咏奴隶主(或言宣王、领主)“牛羊蕃盛”的.笔者认为《诗序》大可怀疑,
汉代“案比”制度的渊源及其流演
作者:钱剑夫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代  春秋战国  户籍管理  户籍制度  户口统计  人头税  登记  后汉书  基本目的  周礼 
描述:"案比",为汉代挨户调查登记并核实人口的一种制度.其基本目的虽在征收"人头税"和征发徭役,但在户政方面实属一项重要的措施:既以"养老怀幼",并有安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它的起源,以目前所得的史料来看,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在人数统计方面则可溯自殷商.而其流演,又为后来隋唐"貌阅"的嚆矢.特别是照相术
戈戟小议
作者:党士学  来源:文博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冷兵器  工记  形制  主要区别  论述  古代  看法  郑玄注  划分  周礼 
描述:戟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戟头较戈头窄而瘦长”;
东周盟誓与出土载书
作者:陈梦家  来源:考古 年份:196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左传  盟誓制度  出土  东周  晋国  周礼  朱书文字  十七年  三家分晋  沁阳 
描述:土过一宗同时期的盟书,用它们来和侯马出土的盟书作一比较,颇有可以互相补充之处。两宗资料,都是《左传》所记零散的盟誓之制的具体例证。
蜀石经述略
作者:李志嘉 樊一  来源:文献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石经  残石  左传  拓本  古文尚书  毛诗  周礼  晃公武  经书  文字 
描述:石经,顾名思义,是刻在石碑上的经书。在封建时代,它是由官方统一制定,立于各朝首都太学,供士子学习和校写经书所依据的标准文字,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