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06)
报纸(838)
图书(45)
学位论文(18)
会议论文(1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644)
地方文献 (183)
宗教集要 (26)
地方风物 (22)
非遗保护 (19)
才乡教育 (11)
红色文化 (9)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4(418)
2012(150)
2011(123)
2010(142)
2009(109)
2006(46)
2004(39)
2000(32)
1996(32)
1995(36)
按来源分组
文汇报(97)
其它(45)
文学遗产(4)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柳州师专学报(1)
中华文学选刊(1)
读读写写(1)
厦门商报(1)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
学术界(1)
汤显祖南陵诗的美学思想
作者:童星  来源:学语文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美学思想  南陵  诗文创作  戏剧艺术  艺术家  七子派  自然之  明代  艺术创造 
描述:世但赏其词曲而已。不能知其所已就,而又安能知其所未就?可不为三叹哉!"本文以汤显祖南陵的诗文为例,探讨其蕴含的美学思想。
苏东坡误续菊诗
作者:紫棘 蔡欣  来源:阅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王安石  菊花  书房  西风  宰相  学习  黄花  小学生  双语 
描述:苏东坡误续菊诗
从王安石农诗探讨其乡村情结
作者:陈牧川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农诗  农诗  乡村情结  乡村情结 
描述: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同时又是文学家、诗人。他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的方面,被称为北宋革新诗派中最优秀的诗人。他的诗内容广泛,涉及农事、农民的内容很多,主要有吟叹农民疾苦、吟颂田园风光、吟赞耕牛农具、歌颂丰收胜景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他的乡村情结。本文系国内首次对此进行探讨。
“一样心事的为谁”:宋人王昭君诗论析
作者:漆永祥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昭君出塞  王昭君  宋人  王安石  匈奴  白居易  琵琶  丹青  吕本中  少数民族 
描述: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所谓"四大美女"之一。这四个绝色女子皆因红颜而名传千古,又因同样的原因而坎坷薄命。王昭君因远嫁塞外之"异族",其故事就显得更为凄楚哀怨、动人心魄,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同情落泪、扼腕吟叹的对象。《琴操》载昭君在匈奴心思不乐,乃作《怨旷思惟歌》,但实际是
品味流年的惆怅——晏殊《浣溪沙》探
作者:陈西洁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浣溪沙  惆怅 
描述:对人生、对生命的忧思,体现出感伤深沉的惆怅
时尚妆迎元宵
作者:暂无 来源:生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时尚妆迎元宵
青春版《牡丹亭》在公演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10月8日晚,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的全部演出结束。一个月内,《牡丹亭》在南北加州4个加大校园连演4次共12场,几乎场场爆满,其优美的唱腔,漫动的舞姿,悠扬的音乐,充满象征意义的淡雅服饰,具有浓郁东方韵味的舞台设计,都令美国观众惊艳。 图为一位美国女士兴致勃勃地欣赏演员手工缝制的戏服。
《牡丹亭》演绎感性的艺术之
作者:暂无 来源:南充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 曹雪蓉 实习生 牟蓉)本月12日至14日,大型舞剧《牡丹亭》将在南充连续上演3场。如何欣赏这段用舞剧诠释出的凄美爱情故事,成为不少市民关心的事。昨(6)日,南充歌舞剧院有关负责人及《牡丹亭》的编导吕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舞蹈演员舞姿的极致演绎和现场唯美意境的相互配合,一台立体、生
至情至:芭蕾舞剧《牡丹亭》记
作者:杜红梅  来源:舞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  至情  至情  中央芭蕾舞团  中央芭蕾舞团  演出  演出 
描述:由中央芭蕾舞团制作并演出的芭蕾舞剧《牡丹亭》于2008年5月2日至7日在北京天桥剧场举行全球首演,这是继2001年成功推出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中芭倾力打造的又一部原创芭蕾舞剧。
《红楼梦》回目语言探
作者:刘永良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回目  目的语言  性格特征  《牡丹亭》  《西厢记》  艺术效果  曹雪芹  蛇影杯弓  中山狼  重音韵 
描述:《红楼梦》回目语言探刘永良《红楼梦》的回目别具特色,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研究界对此已有一些论述,但一般都谈得很宽泛。因此,本文拟就《红楼梦》回目的语言艺术之,从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