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制度应是无情的等
作者:卞文志  来源:中外企业文化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这件事发生后,员工们强烈要求厂方开除打人者,并取消那条不合理的规定。 当前,如何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如何创造企业内部和谐积极的情感氛围,已成为众多企业面对的重要课题。
女性为什么作揖
作者:陈效师  来源:人才资源开发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性  《周礼》  拱手  周代  鞠躬 
描述:伸稍向上举,特揖是一个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
清明应是鬼节
作者:易道禅  来源:中国西部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清明节又到了.本来对国家立法清明放假很高兴,这种人性化的节日多多益善.但是看到铺天盖地的人流向墓穴和寺庙涌去,我不禁心生忧虑,再一次感受到中国现代民众对古人馈赠给我们的优秀遗产施以文化劫持和行为暴力.
板凳龙的现状与当代传承表达
作者:覃朝玲 冯洁  来源:美术观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龙表演的文化语境中找到了去除这一分界线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仅是板凳龙文化本身的保护与传承,甚至也是中国民间文化向当代艺术延伸与拓展的一种有效路径.
《牡丹亭》学基础及其诗意化
作者:魏远征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价值所在。细读这部传
从语境的层次看《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
作者:樊静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境理论  语境理论  对等  对等  翻译  翻译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系统受制于语言的社会文化语境、情景语境等,因此寻找意义的对等也就是寻找两种语言的语篇在相同的语境中在功能上的对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量使译文能复现原文的语境特征,译者所选择的形式必须能最大程度传递原文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性,并对此作出了理论的阐释和实践的应用。但是应用其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戏剧的翻译还不多见。《牡丹亭》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不朽之作。它属于明代传奇剧本,由曲词、宾白、科介、下场诗等几部分组成,人物众多,语言各具特色,原文有着特定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因此要想在译文中复现原文的语境效果,传达对等的意义和功能,译者必须对原文语境进行细致而准确的分析。但是国内外对于《牡丹亭》的翻译情况讨论较少,从文献上来看,还...
关于柳梦梅和德斯坦的“”格
作者:何志毛  来源:半月选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梦梅  杜丽娘  贵族女子  中国戏曲  牡丹亭  塞林格  场景  流氓  昆曲  礼教 
描述:托朋友的福,花3个小时看了三分之一部昆曲《牡丹亭》散场后大家欷歔:没想到中国戏曲可以这么美!一场春梦何至于让人憔悴死去?还原旧时场景,恐怕还真的就是。被礼教绑得牢靠的女子,闺房里看见一只公蚊子也得当流氓一样驱逐,如不幸被那厮叮咬一口,都当如贞节受辱一样寻死觅活了去。
从互文角度看英译《牡丹亭》
作者:杨梅丽  来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互文  互文  文本  文本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要使译文能够忠实表达原文的深刻内涵并同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译者但要充分识别文本中的互文指涉,还要结合翻译活动本身的互文性质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从互文角度分析《牡丹亭
浅谈纪实电视节目“情景再现”的运用原则
作者:张晓钟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景再现  纪实电视节目  《牡丹亭》  艺术表现手法  电视节目创作  上海外滩  历史人物  电视纪录片 
描述:建、繁华、战乱与重建……这些原本只在文献资料中以文字形式描述的历史瞬间,今天却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论陈最良性格的多重
作者:孙德林  来源: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陈最良  性格  塑造 
描述:陈最良这一角色固然有其"冬烘"的一面,但在他立体性格中,不乏有勤奋、笃实、忠诚、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在他身上除去可憎、可恶之处外,还有让人可怜、可叹的地方,甚至还有令人可敬、可赞的方面,汤显祖笔下的陈最良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复杂、生动颇有几分魅力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