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056)
报纸(1036)
会议论文(88)
学位论文(67)
图书(4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932)
地方风物 (1087)
宗教集要 (153)
地方文献 (77)
红色文化 (15)
才乡教育 (13)
非遗保护 (8)
文化溯源 (4)
按年份分组
2014(527)
2013(228)
2008(147)
2005(73)
1995(73)
1994(47)
1982(27)
1980(15)
1944(1)
1941(2)
按来源分组
抚州日报(61)
老友(6)
知识窗(5)
皖江晚报(4)
地球(3)
文史杂志(3)
中文信息(行游数码)(1)
妇女生活(1)
山西档案(1)
作文(1)
《游褒禅记》和《石钟山记》文体辨异
作者:王嘉民  来源:青海师专学报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  石钟山  王安石  自然段  语文课本  演绎推理  写法  预习提示  作者  文字 
描述:
楚简所见邑、里、州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伟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一) 先秦至隋唐)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楚简  简书  政治系统  《周礼》  基层政区  隶属关系  下蔡  楚国  地域概念  出土文书 
描述:出土文书比历史文献更能真实地传递历史信息。本文根据包楚简所载资料,在探求简书资料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并参照文献记载,认为楚国地域政治系统呈现出复杂纷纭的现象,如邑、里应是并存于地方政区中的两种
天柱原本古南岳 皖省源头皖公
作者:郑炎贵  来源:旅游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南岳  天柱山  王安石  三国时代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黄庭坚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岗岩  《孔雀东南飞》  山岳型风景区 
描述:天柱原本古南岳皖省源头皖公○郑炎贵崇尚五岳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五岳之一者南岳尊号却有过变迁转移。坐落在今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曾是早于湖南衡山的古南岳。据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
再谈我国第一次书厄问题——兼与李德同志商榷
作者:李更旺  来源:图书馆学刊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图书馆学研究  李德  我国古代  胡应麟  商鞅变法  秦国  史实  先秦  商榷  科研成果 
描述:据加以驳斥。李文最后说:“这并不是我囿于前说,缺乏创新,而是事实就摆在这里”。那好,我们就用史实来说明历史的真象吧。第一,李文首先例举隋牛弘所提的书之“五厄“,又举明胡应麟所补论的书之“十
《包楚简文字编》校读琐议
作者:白于蓝  来源:江汉考古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楚简  文字编  校读  琐议  “识”  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周礼》  调查取证制度  罪刑擅断主义  《封诊式》 
描述:《包楚简文字编》校读琐议
逸兴满眼 深思感人——读《游褒禅记》
作者:辛菊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  游览  王安石  深思  景物  特点  游记文  山洞  作者  叙述 
描述:人们游览山川景物,观赏草木虫鱼,
《游褒禅记》中的六个“华”字
作者:王志卿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  华山  王安石  花山  浮图  文字  注释  开头  山洞  读音 
描述:先看王安石《游褒禅记》开头一段文字: 褒禅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
《游褒禅记》中“卒葬之”的“卒”
作者:孙作刚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  高中语文  五年制  王安石  注释者  全日制  感情色彩  结果  中学  浮图 
描述:王安石的《游褒禅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后名之曰“褒禅”。《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册》和全日制十年制高中语文第一册》的注释者都将“卒葬之”的“卒”字释为“终于
试谈《游褒禅记》的体裁
作者:徐耀中 王以华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记》  游记散文  体裁  议论文  探洞  王安石  至和元年  说理文  登山  游踪 
描述:年12月第一版,上海第一版)
楚“几”研究:从包二号楚墓拱形足几谈起
作者:王育成  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楚墓  中国古代  拱形  形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  我国古代  遣策  出土  重要价值  周礼 
描述: 《包楚墓》公布了1986年11月湖北考古工作者发掘包楚墓的全部发掘资料,并附有26篇学术研究论文。对研究战国考古、文物、历史有重要价值,这篇小文即是在其出土物的启示下所形成的,这里先从包二号